编者按 在网络上,所谓“潜水”,指的是在BBS、QQ群、百度群等网络聊天通讯工具中不上线或者隐身登陆、上线不发表言论的行为。网络聊天工具越趋发达,反而造就了一批“默默隐忍”的陆上“潜水族”——他们默默浏览着别人的心情,默默品味别人分享的趣事,却始终在“打酱油”,充当着网络信息交流的旁观者。“哥潜的不是水,是寂寞。”纵观我们的大学校园,“潜水一族”阵容庞大——在互联网上无声无息的“网络潜水族”,在上课时发呆放空的“课堂潜水族”,甚至是生活里“隐姓埋名”的“生活潜水族”。这些低调行事的“潜水者”,为什么“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他们的心里在想什么?本期周五特稿为您揭开潜水族们神秘的面纱。
课堂潜水: 是有备而“潜”,还是无奈之举?
在大学课堂上,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隐藏在教室的角落,发呆,睡觉,玩游戏,看小说,课堂的一切似乎与他们无关;他们害怕老师的点名,用沉默或支支吾吾的言语回应老师的提问;下课铃一响,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向教室告别,消失在人群中。这就是如今阵容庞大的“隐性逃课”大军——“形在而神不在”。
课程内容似乎决定着大家是否走神
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一半的学生承认自己经常在上课时“潜水”。课程设置不合理和老师授课方法枯燥无味是课堂“潜水”的两个重要原因。东语学院的吴同学告诉记者:“走神的一般是英语课和通选课,有些课比较闷,听了也没什么用,有点浪费时间。‘隐性逃课’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老师要点名,所以不得不去。”
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过度热衷社团活动,沉溺于网络游戏或其它娱乐活动,这导致有些人作息紊乱、身心疲惫,他们上课时自然无心听讲。将近50%的同学意识到上课“潜水”不好,但控制不住自己走神。“有时实在太累太困了,走神得多了也有些愧疚啊,隐性逃课还是能免则免吧。”商英学院的郭同学也道出了不少同学的心声。
大家都低着头,真的是在思考问题吗?
“潜”在上课时这一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混日子”的心态更加令人担忧。进入相对宽松自由的大学,不少大学生陷入了迷茫状态,或学习目标模糊,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或学习主动性和自制力弱,感兴趣的课就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到了考试就“临阵抱佛脚”。而一旦意识到浪费时间,不少同学又会感到深深的内疚从而导致进一步迷惘,形成恶性循环。
也有这样一部分人,“潜水”时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英文学院的小林同学认为,大学生已具备较好的理解和自学能力,自己在课上偶尔“潜水”,是因为事先在课下已自习,确认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点。但她也奉劝其他同学,不要受身边同学的影响,看见别人在“潜水”,就跟着“潜水”,往往到最后发现别人是有备而“潜”,而自己却是得不偿失。
生活潜水:以“自由”之名,换一个“世外桃源”?
潜水无处不在,课堂上可以“潜水”,生活中也可以“隐身”。在生活“潜水一族”里,典型的代表是宅男宅女。他们活动的空间似乎只有教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无论相思河畔多么热闹,云山会堂、六报、八角楼上演的节目多么精彩,他们永远都是静静的,沉醉在自己的世界,或盯着电脑屏幕,或消失在人群的视线中。是他们对生活失去热情,还是沉迷在另一个世界中?这种现象到底是无可厚非还是不当出现?
“潜水”了,不要来找我(设计台词)
广州大学的小李,其QQ的好友印象里,有一项就是“为人低调”。在同班同学看来,小李是个木讷少言,个性不突出,甚至除了上课平常很少看到的“隐士”。谈及自己的低调,小李却笑道:“没办法,这个社会出名太容易了”。“我是那种不喜欢被责任等东西束缚的人,所以‘潜水’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保护色,能让我不被注意得太多,责任少些,麻烦也就少很多。”
无独有偶,这份主要针对我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约62%的同学在生活中“潜水”。其中,64%的同学表示喜欢潜水的原因是想要得到“更多的自由”,少承担一些责任和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喜欢自由成了生活潜水的主要理由
“一个人待久了会成为习惯”。对于很多人来说,潜水除了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习惯。中文学院大二的王同学就是典型代表。她表示,开始时,她“潜水”于生活中是因为找不到归宿感。但渐渐地,她发现自己也很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独处让她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再加上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退却,所以她就选择生活在自己“世外桃源”般的小世界里。
把自己“隐身”起来,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吗?中文学院的陈同学对这种现象表示出了不理解:“大学不同于高中,它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是一个微型社会,每个人可以各有所好,但如果远离大家的视线,什么活动都不参与的话不仅生活不够充实,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
心理学专业的唐同学则对“潜水”有另一番见解:“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征,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先天决定的,并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
感情潜水:两个人的幸福,不能说的秘密?
在爱情罗曼蒂克的海洋里,有的人也选择了“潜水”。恋爱的时候,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告白,大张旗鼓的礼物,更不需要众人的围观与喧哗,只是像一条山间缓缓流淌的小溪,一个眼神,一通电话,一份相惜,两个人独享只属于彼此的幸福。
不能说的秘密,只有咱俩懂
每个人选择恋爱“潜水”的原因都不一样。商英学院的小罗同学,因为现任男朋友是好朋友的前男友,她不得不选择了恋爱“潜水”。“虽然自己并没有做见不得人的事请,但愧疚感却莫名地不断涌现。”小罗同学叹息着说,“但不公开也有好处,这样每次约会都觉得很刺激,很新鲜。久而久之,也习惯了‘潜水’。”
但对于梁小柯(化名)同学来说选择恋爱潜水却有另有苦衷。“对于我来说,谈恋爱是不能公开的。”梁小柯同学说道。他认为,家庭教育是这种心态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小就被灌输谈恋爱是“做错事”的观念,梁同学即使上了大学也不能摆脱这种思想。谈情说爱在他的眼中,只能是私下进行的一件事。另一方面,流言蜚语也是造成梁同学不愿意公开恋情的原因之一。正所谓“流言有一千分贝”,刚刚萌芽的感情并不稳定,因此很容易被流言扼杀。总而言之,在恋爱“潜水族”的眼中,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与他人无关。“即使对恋爱潜水的执着可能会导致我与对方产生一些矛盾,但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将‘潜水’进行到底。”梁同学说。
网络潜水:上了线,却不“在线”?
任意一台可联网的电脑,基本少不了聊天软件的身影:QQ、飞信、MSN、人人、G-talk,YY……大学生在网上挂三四个小时,这早已司空见惯。而开机后迅速登陆聊天工具,也已成为大多数人下意识的动作。问卷显示,超过95%的在校大学生经常使用该类软件,但却有60%的上线状态是“隐身”。
几位,都不在?
将近40%的大学生使用聊天工具却并不“聊天”,而用于工作、学习,传递文件,交流信息,或者“开Q会”。部分人只是使用聊天工具的某些特定功能,比如收发邮件、QQ拍拍、心情分享、写日志等。聊天功能自然而然地被打入冷宫。对于几乎整天都在上网的黄同学来说,“隐身”还是一个避免被怀疑为“网虫”的方法,“毕竟有时候真的是有工作要做,虽然一上网就挂Q,但那也是为了方便工作,隐身也是不希望被别人误认为自己是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网虫”。
而对于英文学院09级的梁同学,“隐身”更是发展到了“绝不能不为”的高度,“‘隐身’的那个标志就像是小企鹅身上的一件衣服,一旦我‘脱掉’这件衣服,就感觉自己像是被剥光了衣服晾在那里一样,很不自在,很不习惯。”
通讯工具发达了,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没有缩小很多,在如今“你忙我亦忙”的时代,双向沟通似乎成了一种奢侈。从另一个视角解剖“潜水”, 或者是“自私”的——你看得到别人的一举一动,却不让他人知道你也在,或者是“麻痹”的,头像长久地暗淡,无论在群在组都是“失语”,无形中都让众人感觉不到你的存在。这样的结果,反而没有让通讯工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的“潜水”习惯又岂是一朝一夕能改的?!
编后语 无论是网络潜水,生活潜水,感情潜水还是课堂潜水,“潜水”都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潜在人群中或许能得到更多细微的体验。但潜水者似乎都在传达一个信息:隐身了,不要来找我。或者说他们透露出一种不主动,不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价值。潜水者是不那么容易被发现,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一些机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和被接纳的机会。潜水族们或许应该想一想:我就这么潜下去,谁来发现我的价值?是时候让那些想展现自己的潜水者“冒一下泡”了。2011,我们期待你的声音!
专题策划:记者 邱曼
专题撰写:记者 刘岱璇、朱艾敏、陈晓洁、林嘉慧、邓晓丹、林如莲、郑丹青 实习生 陈润婵、曾江凤、梁丽莹、陈盈莹、孙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