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四个怀着同一个外交梦的广外女生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代表我校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二十一天的准备,三十个小时的车程,零下三度的气温,一路走来有累有泪,但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她们克服了一切,获得了比赛唯一一个一等奖。
突围夺冠 尽显风采
“今日北京,大风,中雪,暴冷!我们也‘爆冷’!”当晚,杰灵兴奋地在微博里写道。美君也难掩激动心中的喜悦,说:“这次比赛大家都很给力,我们就像一匹黑马!”
决赛那天,她们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学院、东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五所高校的队伍同场竞技,最后获得了全场唯一一个一等奖。
“在北京那两天,夜晚都下着大雪,第二天就会有环卫工人扫出一条狭窄的小路。”杰灵一边说一边比划出两个手掌的宽度,“仅容一个人通过。我们穿着丝袜,踩着高跟鞋走到会场,冷得我们直打哆嗦。”但是,再冷的天气也难以阻挡她们获奖后的欣喜之情。
得奖后队员止不住的欢欣雀跃
当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时,她们四人都楞了一下,不敢相信自己耳朵,但她们从对方喜扬的眉梢中得到了答案,一等奖!一等奖!她们尖叫着,一把脱下了身上厚重的羽绒外套,冲上舞台拥抱队友。回忆起那天的情形,敏婷提到:“其实室温不过两三度,穿着大衣尚且冷得发抖,但听到我们是一等奖的时候,全身气血都沸腾起来了,不冷了。”
然而,在比赛过程中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危机处理环节中,敏婷和美君遇到了瓶颈:介绍北京近十年的变化。尽管来自南方的她们并不熟悉北京,但她们迅速理清思路,以北京的环境、交通为突破口不慌不忙地作出了解答。
做万全准备 展示团队力量
她们经历了校内初赛、决赛和培训,从十四名培训生中脱颖而出,组成一支全新的队伍,她们是我校10级外交欧杰灵、彭美君,11级外交王少华,11级国政钱敏婷。
杰灵担任队长,负责组织备赛。有“学霸”之称的她经常出现在一些大型的学术比赛中。少华作为学校司仪队成员,曾多次主持校院级比赛和晚会,练就了不怯场的功夫,被队友们称为“淡定姐”。敏婷则是一个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人,每周二下午开会进行资料汇总时,准备资料最充分的总是她。而看似娇小的美君事实上是一个外柔内刚的“小超人”,文静但内心执着。
性格迥异的四个姑娘配合绝妙
组队后,她们制定了科学的备赛策略。少华和敏婷负责记忆刚学完的外交基础,而美君和杰灵则负责大二学习的外交史。她们曾连续两晚背书到凌晨两点,所有人都在奋斗着,再苦再累也没有人抱怨。
少华曾感慨的说:“我平时是一个习惯独立的人,并不擅长团队合作。”但21天的备赛中,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和鼓励让少华感慨良多:“我和敏婷报读了双学位、辅修,课业很忙,美君和杰灵毫无怨言地帮我们承担了很多,这让我很感动,也给了我好好做下去的动力。”
夺冠秘密:天时地利人和
谈及比赛的成功,队员们一致认为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再好不过了。天时,即为“时间适中”。21天的备赛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新鲜感与紧迫感并存,能让四个姑娘报以最大程度的热情。而地利则指主办方外交学院,无论是在人员配置方面,还是危机处理方面,外交学院都做足准备,让队员们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迎接比赛。
集天时地利人和,她们高歌猛进最终夺奖
至于人和,她们都感叹:“一路走来,有太多人在帮助我们了。”而副校长方凡泉就是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贵人。他在备赛期间举行的一场国际礼仪讲座让她们受益匪浅,听完讲座后,她们向方凡泉咨询商务礼仪的相关问题,方凡泉认真回答,并主动留下了联系方式,表示非常乐意为她们排忧解难。
指导老师惠耕田则紧密关注她们的备赛状况,及时解决她们备赛时出现的疑问,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刘青老师在生活方面给予她们足够的帮助,让她们在异地参赛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欧杰灵还特别提到:“还有一位到北京考研的我校师兄,是去年的参赛选手,他特地到我们住的宾馆来向我们讲解了一些注意事项,令我们感到非常温暖。”
大赛现场
今年外交外事礼仪大赛的主题是“聆听世界,表达中国”,欧杰灵认为,这正是现在中国外交官乃至普通的中国人应该做的。王少华则这样理解今年的主题:作为一个专业的外交人,需要站在祖国的角度,在评说之前做足够的了解,表达祖国的声音。
背景资料:
始于2002年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大赛旨在传播涉外礼仪,鼓励中国人以更文明的形象拥抱世界。大赛自举办以来,以礼仪为核心,以涉外礼仪为主要内容,对提高大学生民族礼仪素养,拓展公众国际视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年大赛在外交学院举行,以“聆听世界,表达中国”为主题,首次把“公共外交”理念引入比赛。我校曾在第九届(2010年)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获得三等奖,第十届(2011年)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获得优秀团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