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周五特稿 > 正文

【周五特稿】微公益 大力量

文字:校报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梁玲华 周喆 发布时间:2017-12-15 点击数: 分享至:

编者按:信息时代,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离不开互联网。如今,公益活动也顺势而为,借助网络的力量,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众性和便捷性,真正实现了公益活动的平民化和常态化。它强调全民参与,共同创造价值,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推动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传递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记者采访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公益组织与几位积极参与公益的广外学子,希望将公益之光传递下去。

 

微公益组织:聚沙成塔,集“微”成善

 

众人拾柴火焰高

“微公益”提倡从细小的公益活动着手,积少成多,把分散的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今日头条的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共发布涉及公益类的文章16.9万篇,总阅读数达4.37亿人次。最近,“宝贝回家”、“暖冬行动”、“免费午餐”等以网络为载体的“微公益活动”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微公益活动”如雨后春笋一样进入大众视野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创业者的目光,于是微公益平台应运而生。这些平台依托互联网进行信息发布和善款筹集等活动,强调全民参与,体现出公益活动的平民化和生活化。

在公益活动中,微公益平台是连接公益项目的参与者、公益项目的发起人和捐赠者之间的桥梁,扮演的是公益组织传播推广者的角色。米公益的创始人之一莫先生告诉记者,为了给用户、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他们采用全透明模式,与不同类型的用户一起对所有公益组织进行审查,同时负责监督公益组织资源的接收和使用情况,保证用户能够查看捐赠的具体情况,在活动结束后也会有相应反馈。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可以清楚了解整个活动中募集到的物资的流向及实际去处,更为真切地感受自己的小小力量带来的帮助与改变。

对于“微公益”和传统公益的不同,莫先生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载体不一样,手机承担了很重要的角色。”从前的公益更多的是依靠富有余力的人推动,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愿意参与公益助力公益项目的完成,这一转变少不了智能手机的作用。智能手机让人们参与公益项目更为便捷,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为公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善举持续如风

“只要是有益于社会的公益都值得称赞,微小但持续像风的公益更值得敬佩,这才是真心之举。”

在今年初,微公益平台熙熙森林与某知名猫粮企业合作,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起了“一吨猫粮免费领取”活动。闻猫(化名)作为工作人员,负责对猫粮申报者的情况进行核实,到流浪猫聚集地进行实地考察,在审核通过后帮助流浪猫救助者找不同的救助物资。

来申请救助猫粮的人有很多,在审核工作中闻猫也遇到了不少让她印象深刻的申报者,敏姨(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当时闻猫一行人去晓港公园做实地考察,跟着敏姨走了整个公园。“公园里的流浪猫非常多,很多人会主动喂猫,但也很多人讨厌猫,特别是环卫工人,对到处投放鱼饭、猫粮很有意见。”闻猫回忆道。晓港公园大概有两百多只流浪猫,而敏姨前前后后喂养了有四十多只猫。她视这些小生命如同自己的孩子。“公园里的人看到敏姨每天坚持喂猫,都夸她是个很有爱心的人。”

当把猫粮送到这些真心救助流浪猫的人手上时,闻猫并没有沾沾自喜,她直言:“其实我们的能力还太弱小了,帮不了所有的流浪猫,还是想能多找一些猫粮给真心想救助流浪猫的人。”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了解审核员们的心意,一些人开始不满于给一包猫粮都要经过层层审查,闻猫却认为审查是绝对必要的,“尽管有不理解的声音,我们还是会坚持,我们要对得起捐赠人。”闻猫认真地说道。

虽然,救助流浪猫相比于建希望小学这些传统公益行动来讲,显得异常微小,但闻猫认为这样很值得,因为力量虽绵薄却守护了一个个可爱的生命。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动物福利,在物质上支持公益组织,一方面这有利于解决流浪猫带来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让我们有更大的能力帮助救助者,缓解救助压力,给予他们信心”,闻猫说道。做了这么久公益,她觉得“只要是有益于社会的公益都值得称赞,微小但持续像风的公益更值得敬佩,这才是真心之举”。

志愿者救助流浪猫咪

借助微能量 延续希望之光

“在实践中思考教育的本质,让他们学会滋养自己。”

当下传统公益组织与“微公益”组织相比,在运营中面临活动推广效率不高、传播范围不广等问题。专注于教育的公益组织“灯塔计划”就是其中默默坚守的一员。成立16年来,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推动,他们对公益的理解愈发深刻,因此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做出了积极的转变。

起初,“灯塔计划”看到了巨大的城乡差异带来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于是他们致力在教育资源缺乏的地区开展义教活动,引导并唤起当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生活追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里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孩子也跟随着来到城市。这些儿童被称为“流动儿童”。敏锐的义工们察觉到这些“流动儿童”在获得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可能会面临困难。因此,“灯塔计划”很快开始在城市里流动儿童较多的社区开展课程活动,帮助流动儿童建立与当地社区的连接,同时培养孩子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义教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们发现常驻乡村的教师们能带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引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大。于是他们启动了“未来教师支持计划”——对未来有意愿成为教师的大学生进行持续的成长支持。义工宇烁(化名)说:“大学生就像可塑性极强的陶泥,我们需要在他们定型之前为他们提供多元的教育视角,在实践中思考教育的本质,让他们学会滋养自己。等这块陶泥定型为漂亮的陶艺品——等他们真正成为教师时,他们才能有力量去滋养孩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灯塔计划”和其它公益组织一样,更加注重利用微信、微博等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进行理念、价值的传播,让公众了解公益、参与公益。

志愿者在为需要帮助的孩子募捐义演

 

微公益参与者:做那只夜里的萤火虫

 

付出“微”小却实在

“每天收集绿色能量,能得到多少是多少。”

支付宝“蚂蚁森林”是一项环保公益行动,用户通过“低碳”行为在网络平台积攒“能量”, 公益组织、环保企业等将足够的能量转变为在某地种下一棵实体的树。“我本来就喜欢运动,每天都会产生步数,因此捐赠步数对我来说是很轻松就能办到的事。”东语学院的大CO(化名)参与“蚂蚁森林”活动将近一年了,现在仍在坚持。参加活动的门槛低、单次付出少、操作简便、透明度高,以及与运动相结合等带来的趣味性,都是她选择参与这个公益活动的原因。

同样参与“蚂蚁森林活动”的英文学院童话(化名)同学表示,因为自己平时的生活就非常注重环保,刚开始也只是“顺便”参与,渐渐地变成了每天的习惯,“每天收集绿色能量,能得到多少是多少”。到现在,她已经成功种下了两棵真树,当时收到证书时的激动心情和在森林地图上看到两棵树的位置时的成就感仍记忆犹新。

影响细“微”却深远

“重要的是自己曾经那份想要为公益尽一份微薄力量的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坚持。”

参与QQ运动捐步数的蒋同学到现在已经坚持了400多天了,有时候为了不浪费步数,她会从早上一起床就把手机放在衣袋里,还有时候甚至大清早就到外面走路,走两三个小时来达到捐步数的要求。从公益到习惯,现在只要能步行到的地方,她都尽量不坐车,身边的朋友都认为这种行为有点“疯狂”。尽管只能做“孤独的行者”,蒋同学依然乐此不疲。

而对于童话来说,参与微公益活动还奇妙地促进了她与朋友间的友谊。进入高年级后繁忙的大学生活减少了朋友间的见面次数,每天互相偷取“绿色能量”后留下的记录便成了另一种问候方式,仿佛在说:“嘿,我还在你身边呢。”

更为深远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公益的态度上。蒋同学坦言,以往自己认为公益活动是经济上较为宽裕的人才能参与的活动,现在参与微公益活动后才发现每个人都能为社会出一份力。而童话则表示,“微公益”的兴起让参加公益活动更简单,也让她对公益的兴趣更强烈了。就比如在她参与初期,因手机没有计步功能而想放弃时,两位好友坚持帮她“浇水”,几人合力种一棵树,就像一起照顾一个孩子一样,这样的经历使得公益活动在她的眼中有了更多的意义也从而更具吸引力。

东语学院的小彤(化名)有一个在25岁前种成一棵树的目标,种树的漫长过程似乎又赋予了她对公益的另一种深刻理解:“这其实是一个考验自己的过程,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曾经那份想要为公益尽一份微薄力量的心以及过程中的坚持”。小彤表示,对于一切善行都应积极奉行,像“微公益”这样随手就能完成的善行,何乐而不为呢?

认识一个更好的自己

义教让她明白自己要有意识地生活,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明确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Bunny大一时就成为了公益义教的一份子,如今已经大三的她依旧坚持每周参加义教。她表示,义教对于她而言不仅仅是公益行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通过参与义教,她明白自己要有意识地生活,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明确自己对未来的规划,从过去平淡无奇两点一线的生活中抽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在慢慢成长”。

在义教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真诚,“在那里,你不需要伪装,孩子的纯真可以净化你的内心。跟他们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孩子。”她笑着说。在义教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男孩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次小男孩为了要吸引她的注意,突然用力地拍了她的脸,这一举动让她倍感意外。通过家访,她了解到男孩的行为是受其父亲影响的,“他潜意识中认为打人是不需要理由的”。Bunny说,传统的教育可能会想着去改变这种现状,但扎根在心中的“方向引领一生”的理念让她选择通过陪伴,慢慢引导这个孩子。

暑期短短一个月的义教生活结束了,但是她与孩子的联系却并未在此画上句点。Bunny分享道,从两年前加入灯塔至今两年多的时间里,她收获了孩子之间宝贵的友谊,她的书架上摆放着许多孩子们亲手编织的手链、项链。“每次抬头看到那些爱的纪念品,我就想起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她的脸上不禁溢出甜甜的笑容,“在义教中,其实不仅是我在陪伴孩子,同时孩子也在陪伴我成长。很幸运能够收获这种很温暖的关系。”

“做志愿的过程也是我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她笑了,露出两个可爱的酒窝。

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让夜晚因为它们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