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国人大多是喜聚不喜散的,于是有了中秋节,人们借月的圆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团圆的机会。在满月的柔光下与家人围坐,笑谈,心中的喜悦应该是满满的,难以用言语形容的。
今年中秋,适逢十一假期,我拒绝了好几个同学或真心或假意的邀请,笑说想要体会“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风雅,而实际只是怕打扰了别人一家人的团聚。我是个思想太复杂的人,那种场面我想我接受不了。于是今晚,我真的是“对影成三人了”。
月,影,我,很宁静,很美好。自古以来,写月的文字难以计数,好句也不在少数。但就我看来,最妙的莫过于东坡先生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十二字,最简单的词语,最直接地感触,但却是最自然地道尽了对月夜的最美好体验。今夜的月不错,还有淡淡的风,院子里树影婆婆,景致可算不错,大略也当得起这十二个字。
我本不喜欢中秋的月,太丰满,太圆润,没有什么棱角,像薛宝钗,让人不由地想到世故与圆滑。我是更喜欢弯月的,有一种清癯,缺憾的美,是林黛玉,尽管病态,却让人顿生怜惜。我是更中意于有锋芒的人和事的。读《红楼梦》,看到香菱学诗那一段,她的第三首诗尾联说:“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当时一看,有些反感,月就只是月,阴晴圆缺,自古如是,为什么非要自寻烦恼,把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和人的聚散离合联系在一起?本来一首不错的诗,就因此被俗化了。聚合也只是常情,三国里面还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呢,”人又何必这么经不住离别呢。我把我的想法告诉别人,有人说我冷血,有人夸我独立,我笑笑,皆不以为意。
可今晚,当我一个人坐在阳台上看月亮的时候,心中想的满是千里之外的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月,今晚会是什么样子,故乡的人又会在做什么,他们是否也正在思念独在他乡的我?这一刻,我真的很想家,想念与家人相拥而坐的幸福。能在月下与亲人朋友谈天论地,该是何等惬意之事。这一刻,我的心是有些酸楚的,原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只是风雅,更有着深深地,无可掩藏的孤寂。
其实,又何必那么想去标新立异,团圆本来就是千百年来世人心中最深切的祈盼。又何必说中秋的月太丰满,其实月本无异,心动而已。前几天再次读到纳兰容若的悼亡诗:“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又有亡妻在梦中对他说:“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缠绵悱恻,哀感凄厉。月圆又如何,已是物是人非。而如能再回从前,即使缺月,也是会使人满心欢喜的。记得小时候在外婆家过中秋,最兴奋的时候莫过于祭月,各种各样的水果摆在月光下,红的苹果,绿的桔子,黄的香蕉。当时不明就里,只是单纯地为那个过程而兴奋,后来才知道,那是人们在祈祷团圆。若能如人意,月圆月缺真的无须在乎。
月圆,人团圆,最朴质的话语,却有着最深刻的感情。明年的今晚,我应该不会再是“对影成三人”了,我会与朋友们一起举杯邀月,谈古论今。
最后,我突然想起,有人说过,其实满月并不是圆的,而是一个正多边形,因为边太多,所以远远看去就成了圆的。其实,有一些人,一些事,并非没有棱角,只是它们被主人藏了起来,因为怕伤到亲近的人。
月依然很好,很明亮,明天应该会是一个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