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特别策划 > 正文

【特别策划】入学装备,你是否理性?

文字:校报编辑部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2-10-08 点击数: 分享至:


    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已经成为了90后大学生的“标配”。学生购买商品的档次在节节攀升,动辄上万的新生行囊早已超越了学费,成为新生账单中的最大开支。良好的入学装备是否与学业直接挂勾?对于大部分学子来说,这两者之间显然是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有人统计,一部高端手机的功能对大多数使用者来说,70%是没用的,但正是这70%的功能让你大掏腰包。作为大一新生,你是否也为这没用的功能让父母为你破费呢?


新生装备新景象

    大学新生入学,要配备的东西不少。据统计,大一新生开学总花销1万元以上就占90%,其中手机费2000元左右占60%,笔记本电脑4000到5000元占60%,服装费2000元左右占60%。
    相对90前的大学生,现在的新生装备别有一番景象——大学生普遍以装备大量的高科技产品为时尚,同时,思想上的开放也让他们更加注重形象上的时尚,除去日常必需品,新生的装备里多了不少现代元素。
    单就电子产品而言,手机、笔记本电脑的购置自然不在话下,学语言的同学多配备一台价值一两千元的电子词典和几百元的MP3、MP4也是学习所需,爱摄影爱旅游的同学已经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数码单反相机的也不在少数。电子产品的价格梯度较大,品牌或质量的高低有时就使同类产品的价格相差数倍,攀比心理和求新、赶时髦心理让更多的大学新生选择品牌知名度高的智能产品,现在拥有苹果三件套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90后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虽说购置电子装备的平均价格不会低于一万元,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不是小数,可是孩子好不容易考上了重点大学,只要可能,很多家长还是愿意多花些钱作为对孩子的鼓励。但是对条件比较困难的家庭来说,盲目攀比无疑就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压力。调查中发现广外的新生普遍比较理性,多数新生表示会根据家庭条件选择电子产品的价位,对于不太急需的用品也会以后再考虑陆续购买,不会一时间给父母增加太大的负担。
    广外作为一个女生云集的高校,新生装备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护肤品、化妆品和服装了。过了那段埋头苦读、素面朝天的高中岁月,只一个暑假的时间,现在的大学新生(特别是女生)已经能让人感受到明显的不同,她们比往年的新生更注重打扮了。告别了中学时代,没有了校服的约束,新生们渴望在服装上彰显时尚和个性。虽说刚上大学,同学们多少还是保留了中学时代的青葱质朴,但相比以前,现在新生注重形象打扮的比例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笑谈:“现在已经很难从装扮上明显分辨出谁是师姐谁是师妹了。”更有校妆网培训师感概道:“我发现大一的女生对化妆品和护肤品的需求居然比大三还大,现在的新生已经很有这方面的意识了。”这种意识的觉醒即刻让学生多了一笔不小的开销,学生在一套化妆品上的平均花费是几百元,在服装上,购置的费用上千元也只是普通水平。但更多的新生仍然表示在装扮上还是自然舒适的好,化妆打扮的事会在有工作需要的时候再考虑。
                                         (陈佳莹)


谁在推动“开学经济”
    近日,发生在北京中关村一件与“新生装备”有关的事件正在网上形成热议:一个即将去外地上大学的女孩与母亲到电子卖场采购“新生装备”,该女孩“狮子大张口”,非让母亲给她买“苹果三件套”,还说没有这些,自己就会在大学里丢脸。因母亲认为价格太高不同意,这名女生便抛下母亲独自离去。
    “苹果三件套”成热议话题的同时,暗示着一波“开学经济”又已袭来。在这9月开学季,又一批新生走进高校大门。出发之前,新生和家长们忙着准备各种必需物品,然而需要准备的远远不仅是书包、纸、笔那样简单。事实上,据调查显示,如今大学新生们的开学装备近两年间涨了三倍多。动辄几千元,甚至数万元不等。而要求父母给自己购买化妆品、名牌衣服等作为“开学礼物”的同学也不少。还有父母为远在外地上学的宝贝儿购买了洗衣机和微波炉,生怕孩子“干活影响学习”。开学季不知从何时起,已然成为“装备季”。

数码产品是重头戏
    打开各大购物网站,你便会发现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苏宁易购等已赶在九月之前就推出了“开学晒装备”、“全副武装开学季”、“开学大礼包”等主题活动,剃须刀、移动硬盘、电水壶、电磁炉等均在主题优惠活动之列。而从网购热度来看,数码产品是“开学季”的主要消费对象。调查发现,数码产品几乎出现在每个准大学生的开学装备采购单上。尤其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机等电子设备成了“基础配置”,俗称“三大件”,其中,智能手机是首选装备。有些学生认为如果没有这“三大件”,和同学们在一起就显得格格不入,赶不上时代。然而,光是这“三大件”,就让许多家长感到有点吃不消。家庭条件好还能承受,要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笔花销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除了购物网站,数码卖场也显然比往常更热闹,不少学生与家长的身影穿梭其间。新生们从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中选出自己的心仪装备,有的为了迎合专业需求,有的满足个人要求,有的“英雄不问出身,只选对的,不买贵的”。其中,以“奖励”为名带准大学生来消费的父母很多。普通家庭通常只是花1000多元买部手机,家庭条件优越的,笔记本电脑、PSP、iPhone等电子产品一次买齐,花费上万。电脑价位方面,消费者通常都瞄准售价在3000元到4000元不等的机型。某同学列举了自己的开学购物清单,他要购买5000元左右的iPhone4S手机,6500元左右的笔记本电脑,以及一台4000元的数码相机。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在盲目消费,理性的其实更多,他们用着400多块钱的普通手机也很高兴,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生活用品不能少
    虽然不及数码卖场的人头攒动,但日用品、服装、化妆品商场内也有很多学生消费者的身影。床上用品、电吹风、饭盒、书包、旅行箱包、运动服......许多家庭从吃的、穿的到用的,样样都给孩子准备齐了,小到牙刷、牙线,大到行李箱、被子,大一新生的行囊可谓是五花八门。随着这些东西的不断细化、高档化,装备已经从“三大件”升级为了“N多件”。有的家长表示,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太过分,都会尽量满足。
    护肤品柜台和服装商场无疑最受女生亲睐,有人为了迎接新学期到来也给自己“焕然一新”,但更多的人则是为了攀比而购买名牌护肤品、衣服、鞋子。开学季成为“装备季”的同时,也变成了“烧钱季”。
    显而易见,这悄然流行的“装备季”,已经导向了一种不健康的价值观。“开学经济”持续升温的背后推手是谁?总归起来原因有三个。一是商家推波助澜。“开学经济”骤然升温,商家乐见其成。有些卖场还及时打出促销活动,比如新生凭录取通知书可以买到特价手机和电子辞典、买多少送多少等来吸引眼球。另一个主要原因来源于家长。许多家长因怕孩子输在硬件条件上,或是不想让孩子受“委屈”,咬紧牙关也要满足孩子的需求,殊不知这恰恰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面对昂贵的电子产品,虽然很多家长表示“伤不起”,但还是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甚至于开学前几个月就开始攒钱筹备。也有一些家长由于对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关心较少,就在物质上给予弥补,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就给孩子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但除去这两个原因,更主要的还在于同学们对“开学装备”的认知和片面追求高端的不理性消费观念造成的。
                                    (李姝)

 

拼硬件不如拼软件
    普通的手机一两千,“爱疯”四却要四千;普通的笔记本三千,苹果的电脑却要近万甚至上万元;普通的相机一两千,新生热衷的微单、单反却要几千上万……可是仍有太多的新生想要买酷炫潮流的各种装备,都想带着从头到脚的各种名牌,来到大学校园。上个大学,一身装备动辄几万真的有必要吗?不怕它们给家里增加负担?上大学,是以拼装备为目的吗?
    或许是出于对新的人生阶段的美好期许,每个人都会在大学伊始尽量满足自己的需求,带着最好的装备上大学。可是当他们来到新鲜的陌生世界,面临形形色色的社团选择,面临截然不同的课堂,面对更多未曾遇到的情境,这一身装备又能如何?事实上,再过硬的硬件也无法取代强大的软件。与其盲目地投资硬件,还不如下意识地优化软件。

关键词一:适应
    大学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阶段。面对太多新鲜的事物,接受然后适应是新生的必修课。也只有学会去适应,习惯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在大学开始自己的旅程。
    刚来到大学时,发现没有老师的管教、没有往日的好友、没有固定的教室和座位,拥有更多的是时间和自由,是对身边事物的决定权,是可以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改变让一些人无所适从。有人拼命怀念过去,试图回到那个按照严格规律生活的高中时代,可是这于事无补。
    相比之下,那些尝试去接受新生活的人显得聪明得多。不能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改变自己去适应课堂;不能改变松散的课程设置,就充分利用每一块零碎的时间;不能改变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便学会去接受去反思……慢慢地,习惯了不同的生活,心里也轻松了许多。与适者生存的法则相通,唯有适应才能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二:坚强
    到了大学,能体会到的失落似乎丰富了许多:刚进社团的手足无措;节假日没法回家的思念;拼尽全力仍没法学好专业课的无助;不被肯定不被认可的孤独感;忙得不知所以的迷茫;不懂拒绝之后的自作自受……当我们的生活不只是学习那么单纯,经历的惨败也就不止是考砸了那么简单。学习,社团工作,与人交往,独立生活,每个方面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被认为是个小社会的大学,是不会让人太容易就成功的。
    战胜这些需要的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坚强,这一回,你不坚强再也没人替你挡。让你的小小心脏,容下应接不暇的压力,容下异议和偏见;放下对自己不完美的遗憾,放下对不必要琐事的在乎,然后学着看到最明亮的一面,从摔倒的地方再次开始。
    当然,这样说可能太过宽泛,可是成长永远只能自己感同身受。只有你自己,才是决定你不自暴自弃的那个人。也只有你自己,才有让自己振作、让自己笑出来的能量。

关键词三:快乐
    快乐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词,也是最有力量的装备。大学里可能会有各种不顺心,从宿舍到课堂,从社团到班级,一不小心可能就让自己多了些烦恼。很多人都会忘记快乐的感染力,一心追求更多更表面的东西。当他们开始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满口怨言却不懂得取舍;当他们熬夜通宵干活,第二天满脸疲劳心情低落;当他们“亚历山大”行色匆匆,两眼茫然无所适从……没错,他们不快乐。可能他们有很丰富的社团活动、听起来很棒的实习机会、甚至已经找到很好的工作,可是他们不快乐。
    不快乐对于笔者是最大的失败,没有笑容的生活都是灰色。于是给亲爱的你们最后一个建议便是:开心起来,别让自己难受。心情不好,找好朋友去操场走走吹吹风,说不定那天晚上还有好看的星星。又或者,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吃点垃圾食品也无妨。再不,背个书包自己出去走走吧,当你明白自己有多幸福,便没有理由再板着一张脸了。
    心灵上的装备可能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也只有心灵的装备,是不嫌多的。因为当“爱疯”没法帮你和别人沟通时,你的心可以;当ipad的游戏没法让你开心时,你的心可以;当单反没法拍出最美的风景时,你的心,它会带你感受。于是当别人在纠结买“爱疯”还是三星“咖喱鸡”的时候,你为何不想想自己的心需要点什么?
    大学,拼的永远不会是你一身华丽丽的装备,它拼的是你的心有多强大。
                                       (李彤儿)

 

攀比在所难免  理性仍为主流

    伴随着萧飒的秋风,刚经历完高考洗礼的同学们怀揣着对大学的憧憬,步入了梦想中的象牙塔。初入校园的大一新生们身着军装一式戎装,一样挥洒着汗水,笑得灿烂,青春和朝气并无二致。但是脚下踩着的球鞋、手里的手机、肩上的背包,却不可避免地引起比较,许多同学称,“这关乎面子问题。”
    自六岁踏入学堂开始,同学间互相攀比的问题便被不断地提起。作为应对,不少城市从校服到鞋,都要求学生统一采购,以减少同学间相互的攀比。可一旦进入大学,穿衣自由、选择自主,彼此间的差距自然显现出来,同学们的心理也会因此变化。不可否认,的确有不少同学曾因为自己的装备不如别人觉得自卑。西语学院大二的周同学坦诚地告诉记者,“一开始会有点自卑。我当然也想有个iphone之类的,虚荣心还是有的。”
    各种装备似乎不再仅仅是工具,而因价值观等因素被赋予了更多的外衣,成为身份的象征或比较的筹码,“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一定会在某些程度上影响自身的价值取向。”周同学说,“每个人的衡量标准不同,也许比较高级的装备确实有帮助。”
    然而所谓的“面子”是否真的如此重要,又是否如此简单地建立在物质条件上呢?来自中文学院大三的王同学持相反态度,“我觉得这样的做法难以理解。同学是不是有高级的装备,其实并不会左右我对他的看法。”一度羡慕高档智能手机的周同学也补充说,“其实时间长了没什么感觉,并不觉得别人用名牌手机而有什么不同。”
    无独有偶,中文学院的大一新生李同学很平实地说,“其实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有能力买名牌也很正常,但如果因追求名牌而给父母带来压力就不应该。用什么手机和穿衣服并不能代表什么。”
    其实,相当一部分的受访同学都认为,公众舆论的导向不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其实相当大部分的同学,还是会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购买,而不会盲目追求高级配备。东语学院的新生董同学说,“我对电脑等设备的要求并不高……周围的同学使用的手机也没有盲目追求名牌,穿衣也是。”更多的同学认为有先进高级的装备固然好,但却没有非拥有不可的强烈要求。商英学院大四的钟同学说,“我觉得互相攀比的行为不够成熟,毕竟用的是父母的钱。即使想要用好装备,也应等以后赚钱自己买。”
    对于新生购置装备的问题,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说,“到了大学里面,主要目的是学习,而不是攀比,不是跟别人拼家庭拼出身。装备都是用于交流沟通和学习,不要在意装备的先进高低,有的人用很好的装备,却不知怎么利用它,有的人装备很普通,却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他认为装备问题不应成为影响同学间的关系和个人学习,相信新生们可以处理好的。
    的确,新生装备问题每年都会引起讨论,从一个侧面说明物质攀比和不理性消费的情况依旧存在,而当踏入大学校门,褪下稚气穿上军装的时候,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学会去平衡,去选择,去判断。攀比无止境,唯有理性消费才能拥有适合自己的装备又不至于增添父母的负担。
                                  (郭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