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特别策划 > 正文

【特别策划】优秀本科生导师专访(北校篇)

文字:北校新闻社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2-10-24 点击数: 分享至:

授业解惑引路人

——优秀本科生导师专访(北校篇)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我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工作制度以来,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本科生导师。为进一步推广优秀本科生导师的先进事迹和工作心得,今年本科教学质量月学校从中遴选出部分优秀导师进行专题宣传。近日,学生记者随机对这些导师进行了采访,深入了解了优秀导师们关心和指导本科生生活的先进事迹。他们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经师”,更是生活上为学生指点迷津、答疑解惑的“人师”。

 

王蕴峰:导师应公平、因材施教

  “导师可兼有知识的传授者、协调者、朋友、兄长等身份,难以用一种角色来定义。导师的身份取决于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但是不论是何种身份,导师都应该是公平的。”谈到对导师角色的理解时,英文学院王蕴峰老师如是说。在他看来,“公平”指的不是要“相同”地对待学生,相反地,它要求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王蕴峰每年都会提前拿到新生的登记表,了解新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情况等,他认为这样才能实现沟通与因材施教。他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会主动打电话向他请教生活上的难题,还有上几届的学生一直与他保持联系,向他请教英语比赛的技巧。

王蕴峰:Be yourself

  王蕴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因材施教”在课堂外的重要作用。他曾以“中间人”的身份帮助班里一名内向的女同学协调其与舍友的关系。他与这名学生沟通的时候,先避开这一问题,通过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交流舒缓紧张的气氛。在他的指导与启发下,这名女生主动想办法将这一问题合理解决。王蕴峰分析道,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直接的、当面的批评,有时候一个“点到为止”的提醒更具启发性,更能让学生直面错误并主动改正。

    王蕴峰认为,大学应该着重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全面发展又重视兴趣培养的学生。最后,他用一句“Be yourself”鼓励同学们培养自我判断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黄晓艳:从父母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们考虑问题

  黄晓艳是2011级国际商务创新班的导师,面对一群充满朝气与干劲的大学生,她认为信息的收集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的重点。目标的设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决策,而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黄晓艳:老师要有鼓励、引导、检查、督促的责任

  学习过多个专业的她,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一定了解。在初期,她侧重进行专业辅导,不仅给学生们逐一介绍各个专业的情况,而且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多收集了解相关信息。黄晓艳就曾邀请大四商务专业绩点第一、被“四大”录取并被推荐公费留学的陈思颖同学现身说法,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这让大部分学生深受鼓舞。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她努力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协助他们进行专业与职业规划。

    谈及创新班的教育模式时,她提到,班上绝大多数同学目标明确、非常上进,都在以各种方式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着。她认为,导师要做的是给学生提供师生间一对一的接触机会以增进了解。黄晓艳在描述她给自己的导师形象定位时说:“作为老师,要有鼓励、引导、检查、督促的责任;作为朋友,承担分享、交流的责任,并适时地给予情感支持。做得好的地方给予鼓励与支持,有问题的地方,及时发现与纠正,这样能确保大家沿着既定方向努力,不出现偏差。”

 

贺芫芫:努力让学生不怕老师

  “从高中开始,我就是一个不怕老师的学生。现在,自己当老师,我也希望我的学生不怕老师。不过我做得还不够好,我的学生还是有点怕我。”


贺芫芫:大学师生之间是一种很平等的关系

  贺芫芫是一个在西语学院从教两年的葡萄牙语老师,她更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有个性的老师。对于本科生导师这个角色,她谈到,大一大二导师的主要工作是在专业上辅导学生,大三大四则侧重在调节学生情绪、指导出国就业等问题。“有些学生在进入大三后可能会觉得基本语法单词都学完了,学习上松懈下来。但其实这只是入门阶段,真正的中葡互译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老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不断提醒并督促学生。”

  “导师除了要有学识的积累,最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刚出校门,贺芫芫就来到了广外,并在葡萄牙语系担任本科生导师。与学生相处,她游刃有余,因为她跟学生一样心态年轻,和学生交流不会有代沟。她认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大学里面师生之间是一种很平等的关系,我是一个不怕老师的学生,我也在努力做到让我的学生不怕我。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散思维,展现自我风采。

 

杨晔:课堂外与学生“打成一片”

  杨晔自去年伊始便开始担任日语091班的导师工作,他认为,作为一名导师应热爱本职工作,明晰职责,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树立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观。杨老师一直在教学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兼任班主任的他认为授课的关键应围绕课文的外延知识累积与连动讲解,把相关的课文外延知识与课文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能力。


杨晔:导师应热爱本职工作,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

  当被问及是如何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协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时,杨晔提到:“学习目标与学生未来的求职密切相关,学好本门专业是责无旁贷的,如此,才可能为自己和家人尽一份责任,想求到理想的职业,自然要用功学习,不然会被竞争的环境所淘汰。”

  杨晔的课堂生动有趣,课堂之外的他更是与学生“打成一片”。他广泛接触学生,并参与学生的聚会交流活动、师生运动会,树立集体意识,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并给予参赛选手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日语应用能力。

 

李安:引导学生最大可能地发挥积极“正能量”

  “你成为我们的导师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缘分。相处的这几年,让我发现老师不仅认真负责,而且心态也很年轻。真的很感谢老师一直给我鼓励和支持,让一向自卑的我在大学时光多了点不一样的色彩。”这是一位班上的同学给老师写的话,文中的“她”是一个出身教师家庭,天性乐观的中文人,“她”还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喜爱“哈利波特”的动漫粉丝,身边的学生和同事都不会否认“她”是一个经常笑得很快乐,有时候会有点傻,但却整天散发着正能量的好伙伴。她,就是中文学院的老师李安。


李安:以自身的乐观情绪感染身边的人

  李安认为,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文专业,其学子要有高远的终极关怀意识,脚踏实地的学习和耕耘。担任本科生导师期间,李安一直很注重根据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引导他们最大可能地发挥积极正能量。她不但以自身的乐观情绪去感染身边的人,还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做一个不卑不亢的人。“失败是正常,成功是惊喜。我是一个善于忘记不愉快,记住快乐的人。与其每天愁眉苦脸于事无补,不如笑得阳光灿烂。所以我活得很快乐,也会让自己的快乐感染身边的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对于大学师生关系,李安说到,学生是非常聪明的,导师有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们一清二楚。同时,每位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导师应当灵活把握与之相处的分寸尺度和方式方法,尽管如此,不变且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他们。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学生也尊重学生,相互感染,相互包容。尊重不仅是师生间相处的信条,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邢杰:把学生培养成穿越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旅行者

  “我希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像穿越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旅行者。”翻译学院邢杰老师精辟的话语让人印象深刻。作为2010级的导师,邢杰的学生正处于容易产生困惑的大二转型阶段。为了引导学生打破旧的认识,建立新的理解,洞察不同语言的差异,他每个月都会举行一次班级座谈会,集中解答同学们在学习上的困惑。“他善于观察,我们在课业中的疑问,在生活上的困惑总逃不出他的眼睛。”邢杰的学生这样评价他。


邢杰:发挥精神导师(mentor)的引领作用

  在邢杰老师的眼里,一名优秀的导师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导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发挥“精神导师”的引领作用,积极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希望这样的指导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领悟到一名翻译者应有的态度。除了精神导师,邢杰认为“沟通者”也是导师的一个重要角色,有良好的沟通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谈到今年本科教学质量的主题,邢杰对“质量、协同、创新”三个关键词中的“创新”有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创新”不仅体现在老师教学与沟通方法的创新,更体现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他强调外语专业的学生要把握能接触世界前沿的优势,用国际的视野和世界的眼光看问题。

 

 

文字记者 陈舒婷 黄嘉雯 叶嘉仪
实习生 黄煌 梁帆 林玫敏 麦蕴彦 王佳 陈勇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