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特别策划 > 正文

【特别策划】校长奖章,光环背后的故事

文字:校报编辑部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12-06 点击数: 分享至:


  前言今年,我校首次启动本科生最高荣誉奖——“校长奖章”评选活动,思科信息学院创新实验室团队和英文学院黎佳韵、管理学院陈润鑫、中文学院蒋京玲、思科信息学院陈木波、新闻学院王蕙仪5位学子获得此项荣誉。“校长奖章”奖项是对获奖集体与个人的肯定及激励,同时也有利于营造我校优良校风,意义重大。设立“校长奖章”的用意在于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榜样。正如仲伟合校长所说,获奖不仅仅是一种荣誉,同时也是获奖者的一份责任。获奖者带着这样的一种荣誉与责任,作为先进集体或个体的代表,在学校里宣扬积极上进的精神、创新精神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从而带动更多的同学,不断扩大优秀群体。大学之所以成为一个明德的地方,在于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会学习的方法。“校长奖章”几位获奖者一路走来,众多光环之下,他们也必定走过了许多异于常人的艰辛路,很多时候优秀背后的故事往往比优秀本身更能让人为之叹服。本期专题,记者为你讲述他们光环背后的故事。

 

蒋京玲:年轻,要让梦想飞扬

  “即使未来是未知,我也无所畏惧,因为我有梦想,有朋友,有亲人,我永远都不会孤单。”中文学院的蒋京玲如是说。梦想是经不起等待的,于是,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她做了一件让家人、老师、朋友都惊讶的决定——休学参与民间志愿者组织“齐天下亚运志愿信使车队”,以骑行的的方式环东南亚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宣传2010年广州亚运会。

人生像白纸,变美图需要尝试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没有人看到你,所以人们踩了你;第二方式是像树一样的成长,努力了,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做一道美丽的风景。蒋京玲无疑选择了后者。刚踏进大学校门的蒋京玲,和所有的新生一样缺少经验,所以她在不断地尝试与摸索着。第一次带着紧张的心情参加学院的全英辩论,第一次参加三下乡,第一次在学院话剧《暗恋桃花源》中扮演江妈妈……数不清的第一次,但是第一次的三下乡却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让她萌生了从事公益事业的想法。那一次三下乡,让蒋京玲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蒋京玲说:“刚入大学的我还是长在青葱校园的小草,有点少不更事的莽撞和执着,也有着清纯初绽的憧憬与梦想。正是带着逐梦的信念,我和梦翔西牛义教队的19个战友来到西牛——一个‘一毛不拔’的地方。在那里,我感受到了青春的力量!让我相信小草也可以辉煌!”

          


蒋京玲在骑行路上

 

行走,需要坚持
  第一次与骑行结缘,源于5•12周年祭奠烛光纪念会活动中偶遇王卫。那一次的相遇,让她意识到大学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天天泡图书馆,也可以是忙于学生工作等等,但她想要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那就是以骑行的方式做公益。可骑行对于蒋京玲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她没有钱、没有经验、从未踏出国门,参加的民间志愿者组织——“齐天下亚运志愿信使车队”属于完完全全的草根行为,而她甚至连自行车都不会骑。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上路,跌跌撞撞却一路向前。
  2010年9月20日,她带着3000元人民币走出了国门,但谁也不知道,这样一个八月份才学会骑自行车的女孩,好几个月前一直分不清护照和签证有什么区别的在校大学生,在征途上会发生什么事。一路坚持,她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在去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的路上,难以避免的是高原反应。当计划登上青藏线至高点——唐古拉山顶时,她考虑过要不要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着到达了山顶。蒋京玲在博客中回忆道:“这真的是对自我的极限挑战,那天恰逢天气骤变随时天空都可能砸下冰雹,而我也处于生理周期,我已不具备挑战的基本素质,但我还是想试试,不想半途而废,于是咬着牙往前走。于是,我成功了。”
  圆梦而回,现在大四的蒋京玲,正忙于找工作,她表示想从事公益事业。致力于公益志愿服务的她,认为真正的公益是要有延续性的,“为了公益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希望自己能影响更多的人,给他人的生活带去更多的改变”。

                                                                       
陈润鑫: 怀梦•自强•感恩

  “人生为棋 ,我愿为卒,步伐虽小,可谁曾见我后退一步?”正是这样一句话激励着陈润鑫一步一脚印走出今日之成绩。管理学院工商管理08级1班的陈润鑫曾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曾在国家级经济类重点期刊《世界华商经济年鉴》上发表论文、曾在“挑战杯”中获得践行《规划纲要》贡献奖;他是亚运志愿者先进个人,是广东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志愿者、是GSVC全球社会企业创业大赛华南区十二强。

广外三份“礼” 一生未能忘
礼物一:学生勤工助学中心
  陈润鑫表示,学生勤工助学中心(下称勤工)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以及提升自我的舞台,让他成长让他飞翔。陈润鑫笑言他要三谢勤工:一谢勤工没有排斥他这名“空降兵”,一句“我们中心需要你”,支撑他在勤工一直坚持;二谢勤工让他结识了挚友,他表示最好的朋友当中,有一半都来自勤工;三谢勤工给了他归属感和舞台,发掘他的闪光点,给了他很多帮助与支持。
礼物二:良师益友
  良师益友是广外赠与陈润鑫的第二份礼物。在广外,在管理学院,他结识良师,收获友谊,一路走来,掌声与鲜花中,总少不了他们的支持与鼓励。陈润鑫感恩亦师亦友的管理学院朱珍葶书记,感谢她在困难时的相助,指引他未来的方向;他为勤工的“大小孩”陈哲老师七年间对勤工的无悔付出感动。当收到好朋友一年前就为他准备好的礼物时,朋友的信任让他激动落泪。回忆当时去上海面试前,朋友掏出信用卡,告诉他,“随你刷,给我照顾好自己就好”!这样的友谊也许不需太多言语,却足以温暖一生。
礼物三:广阔视野
  在求职的战场上,广外带给陈润鑫的,是胆量、视野、资源整合。陈润鑫表示,广外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而工商管理的专业学习让他掌握了资源整合的能力。言谈中,处处透漏出陈润鑫对广外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陈润鑫告诉记者:“在上海面试的时候,身边都是211和985高校的学生,我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广外是除了211和985之外的第三类名校,广外的学子是一样出类拔萃的。”作为校长奖章的获选人,陈润鑫在感恩的同时,也引用了仲伟合校长的话,“‘校长奖章’是一种荣誉 更是一种责任”。

             
陈润鑫参加三下乡

团队合作 助人自助
  陈润鑫坦言“以前习惯了一个人单打独斗去面对困境,性格不免固执强硬”,然而上大学当了班长,得到同学信任和班委协助的他开始自省和思考,逐渐明白人应该要和团队集体一起成长。他感慨:“等自己成熟了才知道自己能站在舞台的最前面,完全是因为有无数人在后面托着。”
  “三下乡”的经历,让陈润鑫的价值观发生很大的转变。第一次下乡是到惠州的一个偏远农村,他们的到来给淳朴善良的孩子带来了快乐。陈润鑫觉得,与其作为一名教师给他们教授知识,他更乐意做孩子们的“引灯人”,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情。从那次“三下乡”开始,陈润鑫坚定了助人自助的志愿者道路,“我会追求卓越,也会终身奋斗,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我而变得更美好。”

感念父母恩,妈妈是Top1
  一路怀梦走来,荣获“校长奖章”,甚至争取到在许多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宝洁offer,似乎已然圆满。当笔者问及陈润鑫下一个梦是什么的时候,陈润鑫毫不犹豫地说:“现在想做的,就是回去陪陪父母。给家里人做做饭,做些家务。”
  采访后,记者从陈润鑫的微博上读到:“本想24号去杭州走走,可优秀大学生奖章是我三年跟妈妈说要亲手送给她的。生活就是各种抉择,但就算面前是全世界,妈妈你都是Top1。”

                                               

黎佳韵:我的高尔夫情缘                                

  英文学院国际会展与旅游08级1班的黎佳韵,是一个从小就与有“贵族运动”之称的高尔夫球结缘的女孩。担任中国高尔夫球女子队队长的她,曾收获了不少奖项——2007年到2011年,先后获得多个全国及世界级比赛的团体和个人奖项。近日,她更获得了全校最高荣誉——“校长奖章”。充满自信、阳光开朗是她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黎佳韵的高尔夫世界。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高尔夫的草场上,黎佳韵已打出了一道又一道优美的弧线。从12岁开始,年纪轻轻的她就正式接触高尔夫球。其父是一位高尔夫球业余爱好者。第一个击球就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完成的。“其实他平时很喜欢带我去运动,也会带我去打羽毛球、乒乓球等。最终选择高尔夫主要是因为这项运动发展前景比较好,也是新兴运动,令人有一种尝试和坚持的欲望,具有其它运动无法比拟的魅力。”
  诚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毕竟高尔夫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在追梦的路上,黎佳韵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困难是无法挡住勇敢者的脚步的。她提到,高尔夫其实不是一项很舒服的运动,特别是作为竞技体育的时候。比赛会遇到很恶劣的天气,平时训练也是很孤独、枯燥的,需要有坚韧的意志力。也正是这些训练经历对她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但磨炼了她的意志,也让她找到了人生未来的方向——以后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高尔夫。她明确表示,“现在,我已是一名职业运动员,日后也会从事相关事业。”

           


黎佳韵

再苦也不放松学习
  在高尔夫相伴的日子里,大大小小的奖项已书写在了黎佳韵的战绩表上。广州亚运会上,她获得了女子团体中国女子高尔夫球队亚军个人第4名;大学生运动会,则收获了女子团体银牌和个人第4名。她指出,“亚运会银牌是经过很长时间努力获得的成绩,而大运会银牌则是一个意外惊喜。为准备亚运会,我特意休学了一年。不管天气如何,每天都从早上六点训练到晚上六点,而且是按照正规比赛要求的高强度训练。当时就只有一个信念——打好比赛。”虽然为准备比赛休学了一年,但黎佳韵也丝毫没有放松学业。她认真地说道:“学习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当然不容忽视。要平衡打球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还是要充分利用时间,平时要抓住点滴时间学习,努力跟上进度。也要多请教老师和同学。同学们都非常乐意帮助我。在向别人请教的时候,感觉进步得特别快,很多不懂的东西都能在短时间内想明白。”
  绿茵草场上,一位怀揣着高尔夫球梦的女孩在挥动着细长的球杆,发出一个又一个完美的击球。高尔夫对她而言已不仅仅是一项运动,而是生命的一部分。绿地、球杆、白色小球构成了她的高尔夫世界。在这条高尔夫之路上,她且行且珍惜,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目前,黎佳韵正在日本参加日本巡回赛的资格考试,若通过则能参加日本职业比赛。                
                    

王蕙仪:脚踏实地是王道 

  从容淡定、优雅大方是王蕙仪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这位来自新闻学院的学生是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第100棒火炬手,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闭幕式双语主持人;2011年她荣获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与南方电视台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校园金话筒金奖;她是丁俊晖与特鲁姆普斯诺克慈善争霸赛的主持人,是广东省与世界500强和境外大型企业合作交流会开幕式主持人。她的经历让人叹服,阳光明媚的下午,记者和王蕙仪相约在仙踪林,在下午茶的悠闲时光里听她诠释荣誉、诠释自我。

关于自我
  当王蕙仪被要求用三个词形容自己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信”、“勇敢”与“刻苦”。她说她愿意把属马的自己比作一匹千里马。“马就是一种刻苦、质朴的动物。马很温顺,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会凸显自己很野很狂的那一面。我觉得我跟马很像,我是一个很刻苦的人,也是一个很有爆发力的人。”她是个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和他人要求都很高。作为主持人,她把杨澜当做自己的榜样。名主持有很多,但她却希望成为像杨澜的那样的人:成功、有内涵、有思想。
  从容淡定的王蕙仪对于生活与未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认为规划很重要,一个人没有想法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人要学着坚强,面对选择时,要自己做出判断。而且,常怀感恩之心,脚踏实地是王道,再大的委屈不要抱怨。抱怨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无意义的恶性循环。

                   


王蕙仪担任大运会火炬传递手


关于荣誉
    “这是一个很大的肯定,也是一种责任,鞭策着我继续加油,再接再厉。”谈及校长奖章,王蕙仪这样说道。“我觉得校长奖章对我来说是人生很大的惊喜,让我受宠若惊。”她不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只是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被别人看见和认可了。光环下,对于荣誉,王蕙仪有自己的看法,她觉得荣誉其实都是水到渠成的,不要抱着要拿荣誉的心态去努力的,只要抓住锻炼自己的机会就已足够。
  王蕙仪表示,当知道自己能担任亚运会播报员时,她十分兴奋、开心。所以她抱着十分感激的心态参与到赛事里,每一分每一秒都倾注了自己的热情。当得知英文播报员也有空缺时,她便积极表现自己在英文方面的兴趣、爱好,因此为自己争取到了当英文播报员的机会。最终,她的努力得到了导演认可,被称赞为团队里的“万金油”。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荣誉为做,也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得优秀个人的表彰,我只是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应该好好把握。”                         

 

陈木波:科研路上不言退

  他,曾获得一项国家软件著作权,提出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的申请;他,曾获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省一等奖、并获国家二等奖,挑战杯广东省二等奖;他,曾获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广东省优秀奖。他,便是思科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08级的学生陈木波。如今,在科研之路上崭露头角的陈木波告诉记者,他将在科研的路上,永不止步。

灵感源于思考
  陈木波告诉记者说,在研究中,有很多问题是理论上可行,但是在实践中就可能会受到环境、操作或者一些未知原因的干扰,而致使实验结果受到影响。回忆当时他研究小汽车的实验,红外线检测装置出现了问题,当时技术受限,问题非常地棘手。陈木波急坏了,为了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他不仅在实验室研究探索,在校道上,甚至在睡觉的时候也会梦到这个问题。经过几天不断的思考,才终于把问题解决。
  勤于思考是陈木波的习惯。陈木波说平时在街上或者在网上看到一些感兴趣的电子产品,他就会思考这个产品的程序是怎样的,构思这个产品是如何做出来的。因为他过于专注思考,经常会忘记吃饭,有时候就直接夜宵当晚饭了。当被问及研究灵感来自何处时,他说灵感出现不是偶然的,如果你平时勤于思考,在脑中积累了丰富知识,灵感自然会在适合的时候出现。


陈木波在工作中

无退路 不止步
  从小学开始,陈木波就喜欢拆各种电器,修理电器。在他的心里,计算机世界是不可思议的,而他急欲探索挖掘其背后的奥秘。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已暗下决心:大学四年一定要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不管以后面临怎样艰难的选择,也要保持自己的大方向不变。
  进入创新实验室后,在师兄师姐的感染下,他目标越发坚定,随着专业知识不断加强,他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研究得到的乐趣越来越多。尽管有时候会厌倦,这时与好友去高歌一曲,回来便能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研究。现在他已经被保送到澳门大学读研,继续他酷爱的电子软件和硬件结合的研究。科研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科研的路上,他从不止步。
                                    

                  

创新实验室:低调的精彩

  在广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心中怀着对电子的热爱,将青春挥洒在实验室里;他们耐得住寂寞搞科研,潜下心来做学问;他们低调做事,却在低调中有自己的精彩。他们,就是广外第一个获得“校长奖章”的优秀团队,思科信息学院创新实验室。

那些年 我们一起做过的实验
  走进实验室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桌子上一堆大大小小的电阻电容、芯片、电路板以及塞满了柜子的专业书籍——“实用电工手册”“电磁兼容原理及应用”……实验室里的成员们都埋头专注于实验。无论周末、寒假、暑假,当其他学生都回家休息了,这群来自创新实验室的学生,总在深夜留守实验楼A501,坐在电脑前翻书查资料、编写程序、调试电路。当被问到是什么让他们一直这样坚持不懈时,他们几乎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兴趣”。就是兴趣,让这群年轻的少年踏上了遥远的梦想之路。
  因为喜欢,因为兴趣,实验室成为了他们心灵温磬的停泊处。实验室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把实验室当成他们另外一个家。记者注意到,实验室的一个小角落里摆放着一张简陋的小床。大组长陈木波介绍说:“四天三夜内要完成一个项目,很多成员都得通宵。有时候实在是累了就在小床上歇会。我就试过三天只睡了6个小时。”

细数工科男的“小可爱”
  很多人都认为理科男很木讷闷骚,但其实不然。实验室的一位成员李世兴这样说:“你以为搞实验的就很寡言少语、很沉闷啊?其实不是的,我们跟你们一样,生活也很精彩。”除了实验,实验室的成员也会组织一起出去聚餐、打球、旅行。“我们做实验时会很专注和投入,但我们的性格其实跟普通的大学生一样,很正常,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独特的爱好。”
  当记者问到各个成员的特点时,今年已是大三的张坚柄一一细数起来:“大组长木波师兄,管理实验室大小事务,知识强大、为人和善、IC达人,优点多多;伟灿师兄嘛,外表严肃,不苟言笑,其实内心十分汹涌澎湃;晓峰,动手能力极强,据本人描述,家中电器基本拆完了,关键是装回去的时候功能还多了! 而世兴,则是硬件达人、芯片达人,对实验室了如指掌,随便一问就知道东西在哪里,爱看葫芦娃;还有吃饭很慢的杰伦,写程序却很迅猛,经常带着帽子,一定是帽在人在,帽亡人依旧在,实验室头发最飘逸的男人。”
  因此,谁说工科男生不可爱?就是这些有着不同特点的人,怀着相同的兴趣走到了一起,组成了这个独特的创新实验室。


创新实验室成员合照

 

创新实验室 我们一直在路上  

  创新实验室从05年创立至今,虽然只是短短的数年,但成果已颇为丰硕,曾获过多项国家级大奖,累计共获各项大奖四十余项。其中包括获得二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软件著作权、多次勇夺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

  “我希望实验室能在科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被问及关于创新实验室的将来时,已经是大四的陈木波深情地说。谈到对实验室的期望,陈木波说:“希望实验室能继续坚持以往的宗旨,全面支持和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希望以后实验室的发展会更加注重理论基础的研究,更加鼓励和支持学生以一种科学和创新的态度去进行研究和开发。”
                                                   

专题策划:校报编辑部

撰稿:廖梓彤 吕绿茵 郭敏仪 李彤儿  李冬梅 罗海燕 何颖欣
图片:受访者提供 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