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特别策划 > 正文

【特别策划】探访两学院“无手机课堂”

文字:张书艺 彭光蕾 曾健文 图片:继续教育学院 新闻社记者 编辑:梁玲华 彭光蕾 发布时间:2016-04-16 点击数: 分享至:

随着手机的普及,上课玩手机已经成为影响高校课堂学生参与度的主要因素。学生不听讲,不参与课堂互动,不仅影响自己,对课堂的整体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2013年,有不少高校开始推出“无手机课堂”。我校公开(继教)学院和国际学院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陆续推行“课堂无手机”举措。对于这一举措,师生反映如何?收到的效果如何?近日,记者走进公开(继教)学院和国际学院,探秘这里的“无手机课堂”。

学生李冠良的“无手机课堂”公益招贴设计作品

 

开学院:试点工作初有效果

去年,公开学院在教学督导巡查中发现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十分严重。学院问卷调查显示,超过45%的学生认为课堂不玩手机很难受甚至无法接受,超过70%的学生对于手机有着轻微或者严重的依赖感,数据还显示公共课超过50%的人会玩手机。“手机症”遍布课堂,亟待管治。

公开学院决定先开展试点,年龄最小、管理难度最大的创意动漫系预科班被选为“无手机课堂”试点班级。该系预科班全部为未成年学生,不少学生平时都离不开手机,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无手机课堂”期间陈同学很有体会地说,“手机交上去,刚开始难受,习惯了就好,整个班级一样的风气,大家都在认真听课,没得他想了,就自然跟着老师的节奏,原来认真听课,也可以感受到乐趣,有一种收获新知识的获得感,很踏实”。创意动漫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主任范业山老师表示,“预科班学生最应该严格管理,限制手机和网络的使用,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陋习,养成良好习惯。连带班级的秩序都好了,老师上课的热情明显高涨”。


继教(公开)学院学生开展“无手机课堂”签名活动

“刚开始同学们有些抵触,后来觉得挺好的,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了,课堂上没有手机的干扰,学习效率提高了很多,估计现在就算老师不收手机,很多人也养成了习惯,上课时不再玩手机了,我们再也不是手机的奴隶”。某班的班长马同学对“无手机课堂”如是评价。“我自己和其他老师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课堂上再也没有突兀的手机铃声,同学们用手机都会举手先跟老师请示,没有手机的干扰,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也多起来”, 国商系主任杨妙新老师欣喜地说。辅导员李晓惠老师说,“在巡查中我们发现,现在学生不仅自己会注意把手机收起来,还会提醒周围的同学把手机也收起来,偶尔有学生不自觉使用手机,一看到老师会马上把手机收起来”。

“请同学们将手机调成静音或关机模式,统一放置于教室前方的小袋子,课后领回”,这成为继续(公开)学院学生的一项“课堂新规”。“无手机课堂”是继教(公开)学院今年推行的学风建设“三个三工程”(以“倡导晨读、晚修和无手机课堂”为抓手的“三导”活动;以“评选优良学风个人、创优良学风宿舍和优良学风班级”为手段的“三评”活动;以“不迟到、不晚归、不挂科”为目标的“三创”活动。“三个三工程”实施以来,受到师生的欢迎和好评,特别是打造“无手机课堂”已初步取得良好成效。此外,通过开展无手机课堂海报设计大赛、征文比赛、主题班会讨论和辩论赛等,同学们对手机依赖症的危害有了充分的认识,上课无手机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目前,“无手机课堂”已经在全院推广,活动端正了学风,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国际学院团委学生会在公众号发出倡议

 

国际学院:课堂“低头族”明显减少

国际学院是从2015-2016学年下学期的第二周开始推行“无手机课堂”的,由学院团委发出一份倡议书和一份承诺书,号召同学在上课时自觉不使用手机。目前,这项举措并非强制,其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由教师和班干部带头不在课堂使用手机,并号召同学们在课堂上自觉上交手机,或是不使用手机。

国际学院副院长魏辉良是本次活动的发起人。他表示“课堂无手机”是国际学院学风建设举措的一部分。在此之前,国际学院已自主开发了一套教务系统,实现在课堂上使用电脑点名,学生出勤情况会被呈现在后台。该项举措使国际学院课堂出勤率大大提高。如今推行的“课堂无手机”也已初步取得良好成效:课堂中的“低头族”明显减少,同学们或是主动上交手机,或是干脆不带手机进入课堂,“希望这项举措可以让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让学生尽早回归课堂。”国际学院团委老师王斌龙认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就上课时间而言,“课堂无手机”可以督促学生更加专注地学习和思考,同时也是对课堂的尊重。


说纷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涉及侵权?

对学院推出无手机课堂这一举措,在大多数师生表示赞同的同时,也遭到一些师生的质疑。有学生表示,“大力支持,学生会更专心,老师会更用心!”“无手机课堂挺好,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值得提倡。”但也有学生提出现看法:“如果不能用手机拍摄课件或是查单词会有些小麻烦。” 在此前座谈会上,工商经济系的刘同学则表示,“使用手机是我们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学院收手机是侵犯学生的权利”。艺术设计与信息管理系的李同学不无担心地说:“手机也可以辅助学习,不分情况把手机收掉,这是片面的。”外语系的王同学说:“课堂玩玩手机也不能全怪学生,有些老师只会照本宣读,超级无聊,不玩手机只能睡觉。”

国际学院的彭老师则坦率地表示:“手机对于学习而言可以是一种资源和工具,它本身不构成问题。问题是使用者。如果不从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入手,这些都是暂时的收效。收缴手机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当然考虑到学院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也许是一项必要的做法吧。”

虽然对“无手机课堂”褒贬不一,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建设良好学风,两学院始终坚持推进。推行一个月后,公开学院国际商务系的林同学说,“原来‘无手机课堂’并不是我们理解的课堂上一定要收手机,而是学校在倡导让我们合理使用手机,不沉溺于手机,这正是对知识的尊重、对课堂的尊重、对老师的尊重” 。大学城分部的王同学这样说,“以前一到教室同学们就开始各自玩手机,现在大家课前自觉收起手机,翻翻书本,预习课程内容,课间同学之间的直面交流更加的频繁和融洽,班级的凝聚力得到加强”。

国际学院讲桌旁的倡议




合力而为: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自制三管齐下

要让学生认真听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倡导和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只是一种不得已的管理手段。因此,要使“无手机课堂”真正落到实处,除了加强制度管理之外,还需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加强学生自律两方面下功夫。2014年10月,光明网时评频道发表了郭文斌的时评《“无手机课堂”要提倡更要推行》,作者就为“无手机课堂”提出“三方合力”: 其一,需要学校的制度硬起来;其二,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其三,需要学生自觉。年4月初,公开学院院长何勇斌在学院学风建设暨“无手机课堂”启动和宣誓大会上指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讲课的精彩胜过手机的精彩,学生才能感受到“远离手机,聚焦课堂”给他们学习带来的新变化,课堂才能回归本真。我校关工委主任、教学督导冯益谦教授表示,教师要引导学生当手机的主人,而不是不分场合时间当手机的奴隶。要树立互联网教育新理念,老师主动占领手机阵地,比如:课下互动时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朋友圈、开发和利用新的教育软件搭建走近学生们的桥梁。

目前,我校国际学院和公开学院的“无手机课堂”均以师生的自觉为基础,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两个学院负责人均表示,未来,这项举措会继续推行下去,并在制度和教学以及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附:继教(公开)“无手机课堂”仿歌词活动作品

手机收起来

孤独站在这讲台

看到大家低下头去

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

多少青春不在

多少情怀已更改

我是否还拥有你们的爱

多想这样站在讲台

大家热切的目光

我从中看到了喝彩

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

难道等到红灯亮起来

等到颈椎直不起来

我们才能明白

手机的危害

手机收起来 我心更明白

你的爱将与我同在

手机收起来 同心期待

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