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思政在线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法语/Français 俄语/Русский 阿拉伯语/العربية 西班牙语/Español 德语/Deutsch 日语/日本語 印尼-马来/Indonesia 朝鲜语/한국어 意大利语/Italiano 葡萄牙/Português 印地语/हिन्दी 泰语/Việtไทย 越南语/Tiếng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广外吾师 > 正文

杨韶刚: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文字:记者 孙舒源 陈晓霖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1900-01-01 点击数:

  
  编者按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从文化大革命,到上山下乡,知青返城;从死记硬背的外语系学生,到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心理学家;从家乡山东济南,到现居地广东广州,杨韶刚一直铭记恩师教诲,凡事都力求做到最好,“就算是当农民,也要当世界一流的农民!”他始终以成为最优秀者鼓励自己,积极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转折。


杨韶刚教授(图/董晗笑)

鼓足干劲争上游 吃尽苦头甘方来

  1974年,他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做知青; 1975年,他主动要求到生产队参与养猪工作;1976年,他又顺应政策回城,当上了建筑工人。不管在哪里工作,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杨韶刚总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凭着这种坚定的信念,他一次次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在生产队工作时,他采用科学喂养法,使生产队的猪在一年之内从十几头发展到一百多头;同年底,他光荣入党,并被评为济南市“优秀下乡知青”;次年进入建筑公司后,由于表现出色,当时年仅21岁的他被聘任为公司的团总支书记、党支委员,第一施工队党支部书记。

  忆及上山下乡时期,杨韶刚谈到,“那时候的确很苦,但是我们要正确对待这种苦,并且抱着坚定的信念。只有在痛苦的生活中经受住磨炼,人才能锤炼得更加坚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样,对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他表示:“同学们要学会吃苦,只有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才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甜。年轻的时候要勇于吃苦,敢于吃苦,最后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求学路上勤为先 弯道虽多志不移

  复课闹革命之后,杨韶刚于1970年进入高中学习。在此期间,班主任杨宝莲老师在教《毛主席语录》中 “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to the struggle of human life”(意为“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时所讲的一段话,深深地震撼了杨韶刚并影响他至今。她说,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3—4个农民一年的劳动收入只能养活1个中国人。然而在美国,1个农民一年的劳动收入可以养活50个美国人!“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外语。就算是做农民,也要做世界一流的农民!”从此,杨韶刚爱上了英语学习。老师的话带给他无穷动力,学习的乐趣也让他一直坚持。


“就算是做农民,也要做世界一流的农民!”(图/董晗笑)
 

  1973年,杨韶刚在家待业。他一边做临时工,一边学习英语,直至1977年高考恢复。其间,杨韶刚始终未改学习英语之“志”。China Daily、Beijing Review 这类政治性报纸,以及一些外文小说是他学习的主要材料,而兴趣是最好的调味品。杨韶刚笑言,北京外语学院葆青教授的《英语语音简明教程》都快被他翻烂了。最后,杨韶刚凭借坚持不懈的积累,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杨韶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工作,担任时值82岁高龄的章益教授的学术助手,开始接触心理学。1985年,杨韶刚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跟随李汉松教授研究西方心理学史。据他介绍,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他撰写和翻译了100余万字的书稿和译稿,几乎每天都过着宿舍、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日子。杨韶刚不仅跟随导师学习,还经常到其他高校旁听,主动请教专家学者,获益匪浅。北京大学的沈德灿教授,中科院心理所的潘菽教授、林方教授,以及北师大心理系的很多教授和老师,都对他的学术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硕士毕业后,杨韶刚回到山东教育学院任教,于1991年被派往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心理学与特殊教育需要系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回国后,为了继续从事理论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他又考取了吉林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1998年,杨韶刚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他协助南京师范大学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并获得成功。

  回忆这段求学之旅,杨韶刚感慨自己走了不少弯路。他由此鼓励想继续求学的同学们:要争取考研深造,一口气读下来。谈到那一次次的成功,他不断强调自己的智力因素并非超凡,关键就在于肯吃苦、能吃苦,有股坚持不懈的毅力。


“关键在于肯吃苦,能吃苦。”(图/董晗笑)

专注科研结硕果 以德育人勤反思

  2006年7月,杨韶刚来到刚建立起心理学学科的广外,担任广外政管学院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到了一间新学校,只享受别人的成功而不作贡献,这不是我的本性”,他说。迄今为止,杨韶刚到广外已有三年。在此期间,他一直专注于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目前,他正准备整合全校力量申请心理学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据了解,杨韶刚在大学里工作30余年,至今已出版专著16部,译著18部,参编专著10余部,累计已达700余万字,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也多次获奖。

  除了学术科研,让杨韶刚更加关注的就是学生。“我不希望我的课是让学生厌烦的课!”他认为,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尤其是心理学这类学科,理论较为抽象,若是结合学生自身实例来讲学,就能引发他们的思考,谓之“打动人心”,进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他提出,学生都是很有潜能的,老师的重要性就在于启发他们进行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才是学术精神之所在。

  杨韶刚
“三下乡”活动中杨韶刚与学生(资料图片)

  杨韶刚说:“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个中国古代的道德诠释告诉我们,德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就是用一颗正直的心待人。以德立身,以德律己。做教育,就是要将心比心地想一想。课上,面对学生们一双双渴盼知识的眼睛,他问自己:“如果他们是我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就是我自己,我会希望在课堂里学到些什么呢?”;课后,面对围在身旁提问的学生,他又会想:“如果他们是我的孩子,我会如何回答、如何教育他们呢?”

  “以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心理学家,一个大学教授,我曾经以为自己会在农村呆一辈子”,杨韶刚说。人生的每个时刻都有可能是转折点,命运的谜底也许在生命尽头才被揭开。“无论在哪里,都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同志的这句话,已成为杨韶刚的座右铭,它也印证了杨韶刚平凡而又不凡的经历。命运安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际遇,但是,无论际遇如何,人都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

杨韶刚
杨韶刚,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资料图片)

 

附:杨韶刚简介

  男,1955年出生,山东济南市人。曾任山东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副主任、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西方心理学史、道德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尤其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西方道德心理学思潮的研究方面多有建树。著有《寻找存在的真谛》、《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超个人心理学》等学术专著。至今已出版专著16部,译著18部,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教育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近80篇,个人撰写的科研成果累计700余万字。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次获省部级一等奖和三等奖。先后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余人。目前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