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思政在线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法语/Français 俄语/Русский 阿拉伯语/العربية 西班牙语/Español 德语/Deutsch 日语/日本語 印尼-马来/Indonesia 朝鲜语/한국어 意大利语/Italiano 葡萄牙/Português 印地语/हिन्दी 泰语/Việtไทย 越南语/Tiếng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广外吾师 > 正文

郑立华:我的一颗广外心

文字:记者 梁山 刘颖君 实习生 吴洁璇 王莉莉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1900-01-01 点击数: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广外学生,在大学时代的他度过了怎样的艰辛岁月?留校任教后留学法国,在看似光鲜外表下生活的他又体味了怎样的辛酸?由教师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他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获授法国教育骑士勋章,对于数年如一日从事中法跨文化研究、推动中法交流的他又有怎样的鞭策与鼓励?本期名师访谈,本网记者与你一起走近我校西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郑立华教授,聆听他的故事。


西语学院院长郑立华教授

结缘法语——“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1976年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刻。此时的郑立华从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毕业。像那个火红年代的多数青年一样,郑立华背起行囊,抱着“到外头去闯出一条路子”的心态到广东省博罗杨村柑橘场下乡。半年后,由于表现突出,他被调到农场小学教书。不久,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郑立华欣喜若狂,意识到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托亲朋好友,让他们寄来旧课本,没日没夜地复习,终于迎来了让他的命运从此转折的高考。

  谈到为何选择报考广外,郑立华说,“我当时只是觉得广州外国语学院这个名字很好听。没有报法语。因为以为报什么语种就会考什么语种。”于是他填报了广外的英语专业,但在是否服从分配一栏中写下了“坚决服从分配。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就是这句话使郑立华从此与法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求学广外——“大学就是大大的学”

  1978年春,郑立华只身来到广州,第一次看到飞机与火车。他满怀信心地走进广州外国语学院。然而,他没有接触过法语,潮汕口音又重,语音阶段碰到的困难是他始料未及的。他心里十分着急,每天天没亮就起来到操场高声朗读课文。有一次课后,他主动找老师读课文给她听,希望得到老师的好评,老师听完后说:“问题很大。”这对郑立华的打击很大,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学外语的料。不过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后来我想,克服困难首先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

  他坚信笨鸟先飞:“别人读十遍就可以了,我就不信我读一百遍还不行;别人听录音听十遍可以了,我听它一百遍难道会不行?”于是,每天中午,他利用没人使用录音机的间隙,一个人到教室里反复模仿练习。晚上熄灯后,他站在凳子上靠近走廊昏暗的灯光继续读,嘴唇起了泡仍坚持不懈。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郑立华的法语开始有了很大的起色,在期末口试中获得5分的成绩。老师在期末总结时还号召其他同学要学习郑立华的刻苦精神。郑立华听了眼泪快掉下来了。他更加坚信: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我们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之前是工农兵学员。由于大学招录的比例很低,可以说是万里挑一,所以进了大学,我们都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我们都说什么是大学?大学就是大大的学。”郑立华还另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感受:“在农场经常吃不饱。上大学之后我觉得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就是饭堂里的白米饭任吃。”郑立华的刻苦精神在法语系是闻名的。背书是他的强项。他可以一口气把整个学期的所有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下课的路上,饭堂的排队里,人们经常看到他嘴里“念念有词”。凭着勤奋与坚持,郑立华本科毕业后考上了广外法语专业的首届研究生,师从我校前校长黄建华教授。

留学法国——“机会是靠自己把握的”

  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郑立华留校任教。1988年,教育部选拔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郑立华是法语系第一个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机会于是落到了他的头上。这件事也使郑立华感触甚深:“机会是要靠自己把握的。首先自己要做好准备。你准备好了,机会来了你就抓住了。”

  于是,郑立华开始了长达7年的留学生涯。留学初期,文化之间的差异让郑立华闹了不少笑话:有一次在超市买米,他觉得很便宜,因为别的地方一袋要8法郎,这里才3法郎。于是他买了一袋。回家煮了吃感觉还不错。过后,他热情地跟同事推荐,还带他们去买。等来到原来的地方,仔细一看,他不敢开口了,因为他看到了一张小卡片,上边写着:“Riz pour chat”(猫食)。学习也是这样。开始时他感到纳闷:导师怎么不管他,也不问他打算写什么论文,怎么写。“后来我才知道,导师是等我自己去找他。国外的教学方式与国内的不同,国外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种种经历使郑立华深深感到: 自己虽然学了七年的法语,但对法国文化还说不上真正的了解。这也激发了郑立华从事跨文化研究的热情。

  留学期间,郑立华白天写论文,晚上在一家餐馆打工,而餐馆本身就是他的研究场地,论文的素材也是来自他在餐馆开展的参与式观察,观察的焦点是: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中国人与法国人在一起是都会产生什么问题。“直到现在,餐馆里从老板到员工,谁都不知道我的博士论文写的是发生在餐馆里的中国人与法国人之间的事情。”留学期间的经历对郑立华以后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谈到现在中法之间的紧张关系时,郑立华说:“法国人对中国人是友好的。法国政府的言论行为有时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其实,双方要多沟通与理解,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

教学科研——“这是我们的天职”

  “这是我们的天职”郑立华用这句话来回答他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教学是我们的天职,是我们的生命线;科研是我们发展的关键;健康的身体是我们事业的保证。”

  “我们是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把书教好。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拿出最好的状态来,上课一定要有激情,要用激情去感染整个课堂。我们要对同学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正是凭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郑立华被学生们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老师也是人,也有感到累的时候,但课堂上不能有疲惫的表现。这时,你就得挺住。有时在课上你看我精力充沛、激情飞扬的样子,但下课后一回到办公室人就瘫掉了,因为憋着的那股气松懈了。”


和蔼可亲的郑立华教授

  自2004年起,郑立华担任西语学院院长。从一名教师到一名管理者,郑立华身上的担子更加重了。“实实在在地做实事”是郑立华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我们当院长的都是双肩挑。教学不能丢,管理也不能松。当然,行政方面还有副院长、党(团)委书记、系主任等人和我一起并肩战斗。”

  在回答去年获授法国教育骑士勋章的感想时,郑立华谦虚地说道:“这个勋章既是对我多年来在法国语言文化传播方面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整个法语专业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的成绩的肯定。这是对我们的一种鼓励与鞭策。”

学会生活——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成就活力人生

  郑立华回想自己年轻时,常常晚上工作到一、两点。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精力、身体大不如前了,工作效率也下降了。于是他开始慢慢调整自己的生活工作节奏。现在他每天6点起床,然后上白云山围绕水库转两圈。“不要以为这样是浪费时间。在走路的时候,我可以听有声读物,听讲座,也可以思考问题。走路有时可以走出很多主意来。”

  教师经常需要面对电脑,颈椎容易出问题。郑立华发明了一套独特的办法来缓解颈椎疲劳,那就是用水写毛笔字。他向记者介绍说:“这个放松方法只要一张茶几,一盒肥皂水、一支毛笔、一块抹布就行了。既方便又环保。写完之后,用抹布一擦,又可以接着写了。”说罢,郑立华现场“挥毫泼墨”,“山河”二字跃然案上,办公室里这个原本不太起眼的角落顿时明亮起来。他还坚持每天下班前跳绳1000下。他明显地觉得加强锻炼之后,精力旺盛了,脑袋也好使了。


郑立华现场“挥毫泼墨”,“山河”二字跃然案上

寄语青年——提高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对生活的期望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不行了,我不这么认为。时代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同时代的青年有不同的特点。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视野很开阔,有爱心。汶川地震后同学们的表现让我看到了年轻人更多的可爱之处。只是与上一代人比较,现在的年轻人专劲略显不足。有些同学什么都想学,但什么都不精通。法语有句谚语说:“Propre à tout, propre à rien”(样样全会,一无所长),希望年轻人学什么就能拿得出什么来,学哪一行都能够在那一行顶天立地。”

  郑立华同时也对正处于经济危机下的毕业生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不要强求一步到位,一个工作不一定要干一辈子,要先进入社会积累经验,在摸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二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这样就不会太失望。 在处理与企业与别人的关系时,学会把自己放低。低调做人更容易成功。”

  转眼间,郑立华在广外学习工作已经31年了,回忆这段经历,他无比感慨地说:“这么多年了,我也算是老广外人了。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有这份心在那儿,那是一颗广外的心啊。”


 

附:郑立华教授简介

  郑立华,男,1958年生。1982年在原广州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留学法国,在巴黎第五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法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CALVET 教授,1994年4月获语言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1999 年4月被省高教厅选定为“千百十工程”中的省级培养对象。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法国刊物《法语在世界:研究与实践》编委会成员。2006年获“第二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8年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教育骑士勋章。

  郑立华教授主攻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1995以来,在国外发表了5部学术专著:《Les Chinois de Paris et leurs jeux de face》(巴黎华人及其面子策略)、《Langage et interactions sociales》(语言与社会互动)、《Entreprises et vie quotidienne en Chine-approche interculutrelle》(企业与日常生活在中国-跨文化研究)、《Les stragégies de communication des Chinois pour la face》 (中国人面子交际策略)、《Comment les Chinois voient les Europeens - essai sur les representations et les valeurs des Chinois》(中国人如何看欧洲人-反观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主编4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hine-France: dialogue entre les cultures》(中国与法国:文化间的对话)、《企业与传播》、《Chine et Mondialisation》(中国与全球化)、《France-Chine Migrations de pensées et de technologies》(法国—中国  思想与技术的交流)。先后发表论文38篇,其中22篇在国外发表。

  郑立华教授所主持的科研项目有:“透过日常生活看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教育部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中法合资企业中的交际问题 ”(广东省“千百十”优秀人才基金项目)、“ISO9000 的书写原则对中国企业的文化冲击”(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语言学研究:ISO9000质量体系中的书面语使用”(教育部重大项目)、“从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看国际化进程中中国企业的文化困惑”(广东省文科基地重大项目)。他主持的教改项目《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促进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2001年6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其专著《语言与社会互动》2002年被教育部遴选为“研究生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