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大力宣传我校教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推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水平提高。本网自今起将陆续推出“名师访谈”系列报道,访谈对象主要从我校近年获省级教学名师和校级教学名师中选取。)
宏大的人生很难完整,壮丽的事业很难持久,浮躁的社会很难静心,可是,她做到了。她,出生海外却魂系祖国母土;她,本想学医却成了一名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她,从教四十七年却一直保持低调;她,衣着朴素却洋溢着学者的智慧;她,两鬓斑白却精神矍铄、谈锋甚健;她,就是我校英文学院的肖惠云教授。
冬日下午,阳光和煦,本网记者走进肖惠云教授的办公室,听她讲述传奇的一生。

肖惠云在书房
求学:书山有路勤为径
上个世纪40年代出生于东南亚的肖惠云是早年归国的老华侨,她中学就读于印度尼西亚的教会学校。由于教会学校注重外语的教学,这就为她以后的从教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了50年代,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鼓励华侨回国定居,动员归侨、侨眷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肖惠云回忆,当时在印尼家庭环境较好的孩子高中毕业后,大多会选择去英国。“年轻人总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干劲”,她动情地说,“我当时不愿做‘洋奴’,就决定回国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在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组织下,十六岁的肖惠云,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眷恋,毅然告别父母,背上行囊,漂洋过海,与其他的同龄学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肖惠云刚到广州,就参加了华侨补习学校(现为暨南大学)培训,为高考努力备战。在那个紧张的七月,肖惠云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分配到华中师范大学就读。在谈到为什么会选择读师范学校时,肖惠云淡定地说,“我从小就很尊重老师,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很不错,而且当时中国受苏联的影响,老师是受人尊崇的。”其实,当时肖惠云也想过学习医学,但是由于高度近视,后来放弃了。她颇为自豪地说:“到了大学,上了第一节课后,我就觉得自己是对的。选择当老师,我无怨无悔!”令她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那年她在学校迎新晚会激情的发言中,引用了斯大林的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来到华中师范的第一年,学校还没有英语系,因此肖惠云先学了一年的俄语,第二年(即1957),她才转到了英语系。当时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需要从零开始 ,而肖惠云从小生活在海外,英语基础无疑高人一筹。可是,受国际政局影响,VOA被认为是“反动”电台,是不允许听的,只能听BBC。而肖惠云的英语却是美式发音。后来,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老师建议肖惠云纠正她的美式发音,还给了肖惠云一本书、一沓唱片和语言实验室的钥匙,允许她每星期去几次语言实验室。肖惠云回想起自己走过的那段历程,她不禁感慨:“我不相信世上有天才,所有人的成就都和他们的付出息息相关,我的知识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
逆境:风雨不动安如山
生活在那样的年代,肖惠云也曾苦闷过,也曾彷徨过。她刚回国在广州上补习班时,一次历史课上,老师讲到了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时出卖了捷克,到了提问题的环节,肖惠云就站起来不解地问:“老师,张伯伦出卖了捷克,但斯大林也出卖了波兰,您为什么不讲?”课后,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好心提醒她以后不能再提此事,因为那是“反革命”。“但这是事实,历史是不能骗人的啊!”当时肖惠云对充满浓厚政治色彩的教育感到不理解。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肖惠云也遇到过不少挫折,但她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随波逐流。当时有人动员她入团,于是她递交了申请书,而在那种颠倒黑白、是非不分的政治环境下,居然有人在她汇报思想时要求她打学生的小报告,她断然拒绝了:“我不干,我不喜欢这样!”在那场浩劫袭击时,肖惠云可谓是“风雨不动安如山”。
那段时期,肖惠云的生活也是比较拮据,她告诉记者,当时她每个月的工资只有78元,文革期间十年都没有涨过工资。七十年代她就来到广州外国语学院工作。虽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她没有抱怨过,因为她从事的是自己喜爱的工作,她认为自己是在传授知识给别人,那是很有意义、很光彩的事。
科研:硕果累累挂满枝
自20世纪80年代,肖惠云在三维交际能力CLT的基础上不断实践,90年代在英语交际教学先驱李筱菊指导下,总结出了“人文主义CLT的外语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以其科研成果为基础修订的《交际英语教程》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同时也获得了很多国家级省级的奖项。在荣誉和掌声面前,她只是笑着淡淡地说:“这只是对教师事业的热爱,仅此而已。”
她谈到,交际英语理论的核心是坚持语言通过交际掌握,而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修订《交际英语教程》,她紧扣“人文主义”思想,根据十二年课堂使用的经验,更新过时的内容,增添反映新世纪新时代的材料,对教学中效果不理想部分加以改进,对薄弱部分给予补充,使教材更适合学生。她认为,教学目标应该从培养怎样的“能力”,发展为培养怎样的“人”。着眼点从能力转移到人上,这是肖惠云教学观念上人文精神发挥的体现。那时已步入四十岁的她仍能接受新的思想,确实难能可贵。
在肖惠云看来,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完整的人(whole person),所谓完整的人是一个会思想的人(a person who can think),会感受的人(a person who can feel),会交际的人(a person who can communicate)。要培养完整的人就要教学生如何去交际,教学生如何去思想,如何去感受。

指导学生,旨在培养完整的人
教学:春蚕到死丝方尽
肖惠云热爱本职工作,治学严谨,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同时也是其他年青教师的良师益友。2006年,本已退休的肖惠云,应学校的要求,接受返聘协议,重返我校校园,教授英文学院高年级的课程。此外,她还负责主持青年教师“交际英语”(CECL)教学法的培训,组织教师讨论、教学实践,为提高英文学院的师资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了解,肖惠云主编的另一套教材《当代英国概况》被教育部定为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复习课本。
肖惠云,几十年如一日,在大学讲坛上默默耕耘,从70年代来到我校教书至今,她已经陪伴广外走过了30多个春秋,见证了广外的发展壮大。如今,年逾60的她依然带领着年轻的教师奋斗在教育前线,对此,肖惠云笑着说:“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就是a part of my life,停不下来了。”

肖惠云:“教学是a part of my life”
肖惠云认为,平时她也有严肃的一面,与学生的距离并非一下子能够拉近。但是她常对学生说,不需要在乎她这一点,她很欢迎学生向她提出不同的观点,很愿意学生跟她交流。如今在我校工作的欧阳护华老师曾经就是她的学生,那时上阅读课,欧阳护华经常与肖惠云谈论他对文章的不同理解。“他是最喜欢争论的,常常争论了半天,别的同学叫他不要和老师争论了,我就说,‘你们让他说。’”肖惠云满意地说。
“我爱我的学生,他们是我坚守教师岗位的动力。”她深情地说,当看到学生学有所成时,她感到无比自豪与欣慰。回忆起自己40多年的教学生涯,她付出过很多,但是对于儿子却感到十分内疚。她提到,在她儿子上六年级时,有一次,他语文考了80分,要求严格的肖惠云就批评他。但儿子却说她每天只顾着辅导那些哥哥姐姐,连5分钟的时间都不留给他。“有时想想真觉得对不起儿子。”她愧疚地说到。岁月在她的身上镌刻下苍老的年轮,她的身旁却崛起一片森林,郁郁葱葱。
在肖惠云眼中,大学精神应该体现在学校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国际化视野上。在谈到很多广外学生存在浮躁现象时,她指出,大学生应从高度实用、急功近利中将眼光转向看似无实用价值的、真正的人的精神。“当人文主义精神不够时,人就会变得浮夸、功利。”
“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乘化随舒卷,无心任始终。”这也许就是肖惠云为人处世、经风沐雨的品格和胸怀。在采访中记者始终强烈地感受到她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对学生的爱心。
附肖惠云相关资料:
个人简介:肖惠云,女,生于1940年,印尼归侨,祖籍广东梅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196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曾任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系主任(1988-93)。从事英语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等。
主要成就:一.1996~2000年,主编《交际英语教程》修订版12本、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外语类教材唯一奖项)。 二.于2002年底完成国家级十五规划《当代英国概况》的修订工作。该教材于2003年6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编排新颖的教材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有帮助,2005年被广东省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被教育部定为英语专业8级考试的复习课本。 三.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科研项目一批。主要获奖项目:广东省级教学名师(2007)、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全国模范教师(2004)、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南粤优秀教师 (1999)、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广东省优秀教师(198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