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胖吗?那个曾经被库索族无数次修饰嫁接到电影海报中的可爱男孩,如今已慢慢淡出网络,几近被人忘记。充满幽默天分、有着非凡语言智慧的网民,现在追捧的明星不再是身份一直不明的小胖,而是在网络上以真实身份亮相的“芙蓉姐姐”和“红衣教主”。现实中的明星在承受人们评头论足的压力的同时,会有各种商业回报,网络明星们在网上收获了什么?在娱乐网民的背后,有没有人关注过她们的真实感受?
“真诚、热情”还是“恶搞、做作”?
“芙蓉姐姐”是谁?她是一位游荡在清华校园的考研人。在个人博客上,她这样介绍自己,“我乃女性是也,巨蟹座,O型血,所以我的性格有些怪异,极其执著极其倔强极其急躁(O型血的特征),过于母爱泛滥,容易感情用事(巨蟹座的一大弱点)。”在清华的校园BBS上,每天有上千人在焦急地等待她的出现,她的最新图片和言论总是在第一时间被大学生们利用各种网络手段传播,她的个人博客访问量在短时间内达到10万余人次。她的名言是:“我相信,在茫茫人海中,我的出现一定可以使你眼前一亮……”

善摆“S”型的芙蓉姐姐
“红衣教主”真名黄薪,四川绵阳某公司董事长。不久前,一段5月18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成都赛区的海选片断在全国播出后,竟然引发了“超级女声”开办以来最大的反响。黄薪身穿红衣短短几分钟时间的表演以及表演过程中的“一跪惊人”,使得各大论坛充斥着关于她的帖子。接着无数网友蜂拥而上,跟帖顶帖,多的竟达几百条。出人意料的是,黄薪在传统媒体那里也受到了高规格待遇,关于她的报道成为报纸娱乐版的热点,南京一家周末报还特地对她进行了专访,她被媒体称为“女版孔庆翔”,虽然在“超级女声”海选选手中,她的长相不是最美,唱功也不是最好,但她在网络上的知名度已远非其他选手可比,并趁热在“50进20”淘汰赛中胜出。她的名言是:“我可以喝你的酸酸乳吗?”


一跪成名的红衣教主
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四川,“芙蓉姐姐”和“红衣教主”遥相呼应,掀起了网络论坛上的点击狂潮,相关帖子动就达到数万次点击,不少网民“哭求”、“跪求”她们的视频下载地址。有网民将这些视频做成“种子”放到网上供网民“BT”下载,竟一度引起服务器“当机”。在论坛回帖的网民中,有人说她们“真诚、热情、大方”,有人说她们“恶搞、做作、无聊”,两种言论的比例大概是1:9。
“幽默、智慧”还是“尖酸、刻薄”?
通过“芙蓉姐姐”和“红衣教主”的言论可以看出,她们对自己受到如此“关注”显然还不太适应。在网络日志上,“芙蓉姐姐”这样写道,“我的人生并不完美,但我的人格绝对完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是我一贯的个性,谦虚谨慎、坚韧不屈是我崇尚的美德。我鄙视喧嚣中的浮华和躁动,我唾弃尘世间的虚伪和鄙俗,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我行我素地傲然于茫茫人海中,悠然自乐地曼舞在滚滚红尘里。”对于频频在网络上张贴被网友认为“夸张、搞笑”的个人生活照片,她说,“有些东西我不想解释,我会证明给大家看”,并且态度乐观,“好像在大家眼里我是天下第一丑女,呵呵,我承认啦。”
用出位表演惊呆评委和网民的“红衣教主”,在“走红”后这样被人们猜测:某公司董事长、身家上千万、曾经演过电视剧、唱过戏,至今独身……谈起被人议论纷纷的在“超级女声”海选中的表演,黄薪说,“如果不是一时的冲动,如果不是那天嗓子出了问题,也许就不会搞出后面这么多事来了!”并坦言,参赛并非为了名利,更不是“恶搞”,而是“为自己找点开心的事情做做”。如今身不由己、欲退不能的黄薪已被演艺公司盯上了,也有音像公司找上门,欲为她制作专辑,对此她表示现在还不想涉足娱乐圈,要专心经营自己的事业。
尽管“姐姐”和“教主”都在尽力低调表现,但网民的“热情”似乎无法阻挡,他们纷纷自发组织“粉丝团”,自称“芙蓉教”和“红衣教”,在BBS上张贴诸如“芙蓉教入门之初级扫盲手册”、“虔诚膜拜芙蓉姐姐相册”、“红衣教主——黄薪美丽写真”等帖子,跟帖者甚众。
从回帖中,既可以感受到网民们的幽默天分和语言智慧,也可以看到无数充满讽刺与侮辱的刺眼字词。有网民在为“姐姐”和“教主”的非正常走红叹息的同时,也为她们打抱不平,认为网友不应该用极端的态度对待这些与现实生活有映照的女性网民,回帖的语言“实在太尖酸、刻薄了”。
“无聊闹剧”还是“喜剧暴力”?
随着知名度的上扬,“芙蓉姐姐”和“红衣教主”的个人资料也被网民不遗余力地挖掘出来并张贴到网上,个别追求轰动效应的网民“恶搞”手段不断升级。在众多关于这两位网络名人的言论中,极少见到有人关注她们心理感受的内容,也没有人讨论将有损个人形象的照片和视频在网络上大肆传播是否牵扯到个人隐私权的问题——包括当事人“芙蓉姐姐”和“红衣教主”。是乐于为网民奉献的娱乐精神使她们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是身陷于网络“恶搞”至上的漩涡不能自拔,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任何一个正常人那里,隐私的暴露都是有限度的,“芙蓉姐姐”和“红衣教主”的个例也许该让我们反思:在哈哈一笑过后,是该为可以享受网络上这种评论“自由”而愉悦,还是该为在无意之中伤害一个人的自尊而感到一丝不安?
网络上,“恶俗”正在以各种形式成为一种虚拟商品,当恶俗成为一种娱乐,闹剧色彩的行为就会变成严肃意义上的人格侵害,清华大学教授胡续东博士将之形容为“喜剧暴力”。他说,“从《功夫》里龅牙珍的‘有自信,当然靓’到万人空巷共赏少女出洋相的‘超级女声’,一堵由自恋和起哄造就的墙宣告了跨媒体时代‘平等沟通’神话的终结,不知情的表演者被暴露在与她们的梦想无关的目光之下,成为新世纪喜剧暴力的牺牲品,而这些牺牲品的大多数,再次验证了男权社会的‘鉴赏法则’——都是女性”。
(来源:中国网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