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被媒体爆炒的高考,还有每年都吸引着一大批眼球的高考状元。无论是作为一名家长,还是一名已小心翼翼走过高考独木桥的过来人,旁观尘嚣刚落的高考,心头总是别有一番滋味。为何中国的高考总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为何总是让高考成为人生里一件重压心头的事情?带给人一生都无法抹去的影响。
我们是不是把高考看得太重了,以致自己身陷迷城却浑然不觉。正如一句古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而作为旁观者而言,仍然没有彻彻底底的“清”,尤其是有孩子参加高考的家长们。今年偶然听说有家长昏死于高考场外。初听消息,令人咋舌。其实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一旦没有把握好,恐怕就不能呈现它的本来面目。这种违背了常规而出现的事物,总会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平常的影响和因素。
当又一年高考录取结束的时候,忽然传来11名内地高考状元被拒于香港大学的消息。乍一听来,觉得不可思议。高考状元何许人也,平常老百姓眼中被视为天之骄子者也,却在港遭受此等遭遇,确实出乎意料之外。但转而一想,其实这些只不过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内地人注重分数,注重高考的现象一直为外界素有所闻。在运用我们的目光去审视此事时,不可避免会出现惯性思维。难道外国人对他们的“高考”就不重视了吗?未必。但他们不如我们中国人把这件事看得如此严重。以致我们的媒体每年围绕着高考发布的新闻络绎不绝,包括各种花边新闻,往往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乐此不疲的话题。“谁家的孩子只上了**大学,不如**家孩子考上清华大学”;“谁家的孩子又在录取之前获取了***奖学金,好几万……”。诸如此类,不知不觉之中,默默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变化。而每年面临高考的学子,也因此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一旦飞上了枝头作了凤凰,成了状元,即是全家光荣的事情。可以无时无刻享受着周围人的赞美。至于高考的落败者们,则在周围一片喧嚣中忍受伤痛并为来年准备再做拼搏。如此反差的遭遇,令人唏嘘万分。

香港城市大学在河南省进行招生宣传,家长们在宣传牌前围观
是否高考状元就一定是普通老百姓眼中无所不能的天之骄子呢?“内地状元香港落榜”这件事极大地震动了内地人。在人们眼中,状元是所向披靡的。尤其是清华和北大每年都为争取状元入读而展开一番争夺战,他们许诺各种专业任选,还有新生奖学金……笔者了解到前些年一些著名高校曾专门在校内显眼处张贴状元榜,让这些状元们享受足够的荣誉。而香港大学则采取与之完全不同的做法。对这种做法,香港大学方面给出的解释是,校方主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潜质、能否适应本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若是只求读书来港,完全不打算参加课外活动的"书呆子",则不会收录。这非常类似我们平时听到的外国大学招生的做法。他们的入学考试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笔试,一部分为面试。比如哈佛招收海外学生时就是这种"笔""面"结合的。香港大学方面认为他们在对待入学成绩上笔试分数和面试分数同等重要。因此,部分内地"状元"落选是有可能的事。
那么,这些状元的水平是否如社会上传言的"高分低能"?实则这样的看法也不是正确的。暑假笔者在观看CCTV的一个知识竞赛类节目时,一位福建省状元在节目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分析与思维能力确实非同凡响。虽然最后他没有得到冠军,但我相信他的卓越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据新华日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曾连续5年对全国3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研究。他的结论是,"高考状元"和普通孩子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他们现在条件更好、更勤奋、更有学习方法。事实上,这些"状元"上大学依然很出色,而不是高分低能。这就把社会上各种不同的舆论区别开来了。一种高分低能论,高分数,低能力;一种实实在在论,是多少就多少。明显第一种是有失偏颇的看法。
今年,笔者老家所在的一座小城里有两人考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并各自顺利获取了该校50万港币的奖学金。虽然他们并非本省状元,但确实证实了内地之外大学录取新生的不同办法。同时,也给国人提了一个醒。到底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怎样看待高考,怎样看待分数,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把分数视为"命根"的地方?这些大学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希望老百姓在考虑此种问题时不再是单向思维,而教育机构及社会上的舆论导向也应该及时纠正这种不利于社会的极端想法,早日回归到"正路"上来。而内地与香港也实现了跨地区招生,老百姓在考虑孩子报考大学的时候也不要一味想着要把孩子送到香港去,拿高额奖学金的事情。只有理性面对孩子的考试,理性面对成绩,才是一个推动社会朝着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