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评论】破灭的“汉芯”梦

文字:评论员:陈传宇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5-23 点击数:


    2005年12月,上海交大接到对其微电子学院院长、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等人涉嫌造假的举报后,立即对有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考虑到问题的严肃性和复杂性,上海交大随即请求国家权威部门介入事件,进行深入的全面调查。最近,据上海交通大学通报,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确实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上海交大决定撤消其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与此同时,国家科技部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科研项目的执行,追缴相关经费,取消陈进以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的资格。教育部决定撤销陈进“长江学者”称号,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格,追缴相应拨款;国家发改委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执行,并追缴相关经费。

    尽管我们对造假已经司空见惯,但对于这样一起严重而出乎意料的学术造假,在震惊之余也有了更多的尴尬与无奈。这不啻是给中国脆弱的芯片业一个响亮的耳光。而事件的背后,更值得我们为之而深思。显然,这是一起中国版的“黄禹锡事件”,但相比之下,却又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汉芯”这样一个重大的国家级科技项目,陈进及其负责的“汉芯”研制团队从“汉芯一号”到“汉芯四号”,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竟以“汉芯”欺世盗名。

    客观公正、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是身为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但作为重大学科项目的负责人、“长江学者”、“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的陈进,却以虚假科技成果欺世盗名。这给国家的科技创新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日益严重的学术造假的警惕。当学术这块处女地也被欺骗与造假所沾污,不能不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哀。

    而追溯这个弥天大谎的根源,无疑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首先,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的专家系统出了问题。从“汉芯一号”到“汉芯四号”,专家组对“汉芯”工程进行了多次鉴定,竟没“鉴定”出问题。对此我们有理由质问当初的“专家组”是怎样鉴定的?是陈进等人“护伪”技术高明还是专家的失职?显然,专家们在鉴定“汉芯”时存在把关不严,流于形式、走过场等渎职行为。正是这样的不负责导致了陈进等人能进一步欺骗政府与公众。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脚踏实地是每一个科学家基本的诚信操守。而陈进等人却弃之如敝履,完全背离了科技工作者基本的诚信操守和行为准则,公然以虚假科技成果欺世牟利,这不仅是对曾对他寄予厚望的国人的严重伤害,也是对社会信任机制的重大冲击。在这里,我们很难将其个人的欺世盗名仅仅归结为品质问题。在过去,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是经费不足,但随着经济的长足发展及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科技人员的待遇得到了极大提高,高薪有车有房已不希奇,但这似乎依然难以遏制造假之风。究其深层原因,国家制度的不健全与监管缺位一直是科技界难以消除的顽疾。依然保留着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科技研究制度,难与市场经济相契合。另一方面,国家的科技经费支出不透明,确立项目缺乏应有的谨慎与后续监管。这些漏洞使陈进之流造假有了可乘之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层面上的竞争。因此,国家也提出了要以创新立国,较落后的科技现况,艰巨的赶超任务,使我国的科技发展有了更多的浮躁与焦虑。国力日益提升的中国急需证明自身在科技发展上的同样成功,建立创新型国家也需要有更多的先进科技成果。于是,自主开发的“汉芯”成了国人的骄傲。面对这样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几乎没有人敢质疑其真实性。而当科学一旦笼罩上偏执的兴奋与狂热之后,就不再理性与客观。

    “汉芯”造假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思考与启示,科学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而造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声声无奈的叹息,更有难愈的伤害。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监管体系才是治本之道;理性冷静看待科技的发展,在科学技术上一味强调速度——“赶英超美”,将会陷入大跃进的泥淖。

    在科技创新上,我们任重而道远。梦破灭了,但毕竟我们踏出了那一步:对造假不再宽容。而从对“汉芯”事件的严肃处理上,我们看到了那一线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