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

文字:舒大刚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01-15 点击数: 分享至:

 
    孔子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曾经以多种渠道和形式影响和规范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道德,其中教育和科举便是影响中国士人和社会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孔子儒学要在今天重回淑世济人之路,发挥其进德修业的影响力,中国的大学教育便是一块急待开拓和占领的阵地。从中国高校的现状,可以看孔子儒学进入的必要性。

    由于中国的现代大学是在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甚至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兴办起来的,除了各具特色的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外,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在民族精神和传承上,特别是在滋润大学生心灵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上,却是注意得不够的。我们的校园建设,犹如中国的城市一样,一律追求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西式建筑,往往缺乏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的课堂除了一味地灌输“专业”知识和强调“竞争”意识外,却缺少紧扣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教育;我们的一些老师一度也唯“新”是趋、唯“西”是崇,讲学为文,言必称希腊,深怕因讲求中国古代文明而沾上“守旧”、“传统”的晦气;我们的校园文化,除了尽量地攀附外国明星或外国政要、外国科学家及其“教条”或“格言”外,很少能看到中国自己的圣贤语录和经典词语。即使讲人生观,也少真正触及到人的思想和灵魂,造成“政治理想”与“人生哲学”的脱节,达不到真正的理想教育和情操陶冶的根本目的。

    即或是这样,似乎有人还不满足,还要以“国际接轨”为借口,要将中国大学办得更加“国际化”(其实是更“国外化”、“西方化”)。将中国大学办得更“西化”,或更“现代”,就是唯一的出路吗?这些难道是中国大学真正的努力方向吗?

    大学是培养和孕育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各种专业人才的摇篮,是引领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方向的号角,也是指导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旗帜。自近代以来兴起的中国高等教育,在引进现代科学、传播现代民主、启蒙现代思想等方面,确实起到了桥头堡、宣传站的作用。在近代的革命运动中,在当代的建设史上,传播了新的知识,引进了新的思想,为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新技术、新思想的新人。但是与此同时,“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以及“抛开线装书,不守圣贤训”,也是首先在大学发轫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中坚——孔子儒学,也最早在中国大学里被划清了界限;提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学说,当然也就一度无缘进入中国大学殿堂,而行使其淑世济人之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一些人,是有“知识”没有“文化”,有“现代”意志却没有起码教养,有“竞争”意识却缺乏公德意识,有个人“权利”欲望却没有奉献精神……见贤不能思齐,见不善不能内省;“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不善不能改,见善不能徙”的人也不在少数;知恩无图报之心,视索取为当然之事;见师长无尊严之意,视父母为索财之源,甚至不孝不悌,不友不爱。

    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科技发达,文化衰退”的情形,中国的大学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为使社会长治久安,经济可持续发展,在适当的时候加强人的心灵美化,提高道德素质,是必须的,甚至是十分迫切的。因此,党中央适时提出“八荣八耻”的教育,就是明智之举。作为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中国大学教育,理所当然应该因时制宜,乘势而变,富有远见和前瞻性地倡导新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新的价值取向。

    科学技术可以是国际的,思想言论也可以是自由的,而文化特征却是(也必然是)民族的。没有民族特征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文化必然是植根于本民族文化之中,吸收历史文化营养而创建起来的。中国大学教育要在新时期继续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新趋势的引领者,就必须时刻回顾我们的传统,回味我们的历史文化,去吸取可以丰富我们民族精神生活,可资壮大我们民族肌体的营养,以便培育出合乎时代的文化新芽。

    孔子建立的儒学历经了2500年发展,历代仁人志士、圣人贤士,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构建了一系列的系统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价值观,诸如“仁、义、礼、智、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孝悌”、“尊师重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见得思义”等等,都是当代青年需要重温和吸收的。中国儒学也有自己成功的教育机构和教学经验,是培养“博习亲师”、“论学取友”品质的良好方式。中国儒学还有优美的诗词歌赋、礼乐制度,也是培养青年全面的人文修养和道德体验可资取法的精神食粮。

    总之,无论要解决中国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文化素质、民族特征、健全个性,或是要充实当代青年的个人素养,扩大其知识面,增强其人文底蕴,都有必要从中国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 
 
(来源:中国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