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公布2007年度我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41.8%的居民认为,“与所受到的教育质量相比,当前教育花费不值得”,并且高学历群体,持“不值得”观念者比例更高。
有媒体认为,中国家庭的教育投入可能出现拐点。
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减速是一种社会进步,说明当前社会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正在回归理性。
首先,教育投资减速表明狂热的学历崇拜在逐渐退潮。虽然科举制早已终结,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深远,教育投资向来是中国父母最舍得的一笔支出。往往越是贫困地区,父母越是将读书考学当作光耀门楣、改变身份的最佳途径。调查中四成居民认为“教育花费不值得”,表明现在中国人对教育的投资渐趋理性。
其次,教育投资减速源于更理性的市场需求。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分工细化,各行各业的用人标准各异,单凭高学历很难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近年来,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技工供不应求,高薪难求技工的事例屡有发生。上海市高职生就业率从2005年就超过本科生,京、渝等地近几年也呈现出相同的结果。因为企业有了用人成本意识,因此拥有一技之长的高职毕业生近几年广受企业青睐。用人单位这种用人观的转变,无疑影响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热情。
再次,教育投资减速折射出社会人才评价体系的良性发展,也反映了整个社会人才观的改良。社会不再单纯以学历和文凭衡量评价人才,而是重能力、重实效。更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学历越高的群体,持“不值得”观点者比例越高。在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群体中,47.8%的人认为“不值得”,明显高于小学及以下学历群体的35%。这说明随着人才成长途径的增多,家庭对于孩子的未来有了更多、更理性的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投资减速就是一种社会进步。当然,教育投资减速并非重提“读书无用论”,我们倡导的是人才培养机制的多元化。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7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