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来,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大都经历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考试”——教学评估。此举规模浩大,可谓兴师动众,因而令人关注。近日,关于教学评估的非议之声不绝于耳,广西某高校几位领导与一位评估工作人员的合影更是遭到众人质疑:多大个事啊,评估咋整出这么大动静?许多人也颇为不解:教学评估究竟怎么啦?教学评估到底惹了谁?
为何“兴师动众”搞评估
说起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其实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1985年,教育部率先在数所高等工科院校进行试点;1994年教育部启动针对改革开放后建立的本科院校教学工作进行合格评估;1996年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对介于前两者之间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随机水平评估,其间有254所普通高等学校接受了评估。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正式确立了周期性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列入首轮评估计划(2003-2007年)的592所本科高校,已有500余所接受了评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开展的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也已评估了587所,首轮评估工作即将结束。截至目前,前后二十余年,总计1300多所普通本专科院校接受了评估。
为什么要对大学搞评估呢?简单地说,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2500多万人,是1998年的5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3%,进入国际社会公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对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与规范管理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建立周期性教学评估制度,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是大众化条件下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负责,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促进高等教育把工作重点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师资不足,特别是一流教师比较缺乏,有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较重。一些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定位还不很明确,教学管理还很不规范,有的高校缺乏基本的教学档案。通过教学评估,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的办学定位,规范了教学管理,落实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关键性保障。
外国的大学也搞评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不仅建立了五至七年不等的周期性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以保障提高本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更广泛地开展国际与地区间的高等教育质量互认,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国际化。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专家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国——OECD教育决策与教育指标研讨会上表示:“政府投资办学,当然有权利有义务检查和评估高校。”
评估为何遭非议
既然评估这么必要,为何社会上的非议之声不断,舆论认同度不高呢?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评估太多太滥,缺乏总体设计,是重要原因之一。他深有感触地说:“什么都要评估,什么都在检查,学校里一年到头评估不断,今天财务大检查,明天审计大检查,后天物价大检查,而且还是交叉检查;教学要评估,学科要评估……”
弄虚作假也让人们对评估颇有非议。在评估最初几年,教育部要求检查近三年的考卷和毕业论文,少部分学校自我检查时发现离标准有差距或者差距甚远,但求“优秀”心切,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造假行为。
少数高校也存在搞形式主义现象,兴师动众,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超标准超规格接待评估专家等。特别是在本轮评估的早期阶段,这些问题还比较普遍,有的还比较严重。
此外,评估初期标准单一,不够科学,也让人们对评估产生种种质疑。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