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近百倍

文字:厦门商报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6-27 点击数:

   

    导读:高职院校想“专升本”,升本之后想招硕士,招了硕士想招博士,然后就想进985、211,终点是想成为清华、北大。现在很多高校“千校一面”,同质化严重,大家都往这条路走,这也是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过去有人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其实各高校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导潘懋元昨日说,现在的高校“千校一面”,同质化太严重了,这真要不得。

  潘懋元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泰斗,昨日,90多岁的潘懋元站在发言席上,作了半个多小时的主题发言。

  高校生均经费

  可差百倍

  为什么高校都要挤这条路?潘懋元说,政策导向上存在一些问题,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有利于精英教育。他拿出前两年的一项数据———清华大学每年的生均经费约是10万多元,厦大的这个数字有近2万元,普通的地方高校只有几千元,高职院校恐怕只有1千元左右。最高和最低的差距近百倍!“人、财、物都鼓励高校往一流大学发展。”

  导致同质化更重要的原因是评估。评估体系是根据精英教育、研究型大学来设定的,为了通过评估,也只能往这方面发展。

  更糟糕的是招生制度,潘懋元指出,分数最高、水平最高的学生去了一本,接下来二本、三本,剩下的学生才给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

  还有行政管理问题。有的高职院校领导是副厅级,如果学校进了985、211的队伍,领导可能就是副部级,不光是领导地位提高,整个学校的地位也完全不同。

  特色学科

  被“稀释”了

  同质化的另一个表现在专业设施上。潘懋元说,现在有些大学不光求大,还求全,以前地质大学专门搞地质,农林大学专门研究农林,各有各的特色,但现在很多高校,不管名字是叫政法还是地质或者别的什么,都是学科齐全,专业设置都差不多,比如近一半院校都有法律专业,大多院校都有计算机专业。

  原来这些院校也许集中力量研究一些特色学科,现在成了什么都有的大学,反倒把原来的优势“稀释”掉了。

  再想回归特色是很难的,能坚持特色的高校也很少。潘懋元前几年曾建议南京审计学院坚持自己的审计特色,不要成为财经类综合大学,因为南京的财经类院校已经有了一流的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再远一点的有上海财经大学,还有南京财经大学,如果南京审计学院再改成财经类大学,也只能是三流的,还不如坚持下去,做一流的审计院校,也是全国惟一一所审计院校,以审计为核心,围绕核心培养多种人才。最近学校告诉潘懋元,他们坚持了这个明确的办学方向,学生就业情况很好。

  高教变强

  要靠一般本科

  现在大陆有2305所高等院校,如果都办成清华、北大这一种模式,能不能培养出国家、社会实际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人才?如果大家都是研究高深学问的,行吗?潘懋元提出的问题让人深思。

  他说,社会需要精英人才和科学家、理论家,但也需要大量把理论转化成实践的工程师等人才,还需要把蓝图直接转化为产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应该分类定位高等院校,各自按各自的定位发展。

  现有的124所211院校,可以算是研究型、学术型的大学,作为龙头;其他几百所本科院校可以成为应用型大学,培养国家需要的大量应用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还有1000多所高职院校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