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周其凤为何被误解得“一塌糊涂”?

文字:大洋网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12-28 点击数:

    “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这是12月25日在网络上非常火爆的一则新闻。说实话,看到这则新闻时第一感觉是“不相信”。 一位中国最高学府的校长说世界最强大国家的教育“一塌糊涂”,这与周其凤的身份和地位有些不符。他是在什么“语境”里说的这句话,他所表达的意思有没有被媒体断章取义?还容不得你认真思量报道的客观真实性,看过报道的网民们便开始“痛斥”周其凤,“丢人”、“无知”、“悲哀”甚至“垃圾”、“脑残”等负面评价如潮水般涌来。

    “批评家们”习惯了炮轰,很少有人愿意冷静下来去还原事情的真相。在“脑残砖家”遍地开花的社会里,只要一出现让人震惊的“雷语”,围观者的态度大多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在围观者“我信了”的态度里,当事人是否被误解是否受了委屈这已无关紧要了,可事实上,“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确实是被报道者误解得“一塌糊涂”。
    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脉络。报道周其凤说“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美国总统不尊重人”的,实际上都只来源于湖南当地一家媒体的报道。在长沙一中结束演讲后,周其凤在湖南大学的演讲中再次提到了他对美国教育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周其凤的意思是——“现在有一种说法,似乎中国的教育一团糟,西方的教育就很好。我也认为美国的教育很好,但得看你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从培养杰出的美国公民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教育绝对是最好的,但如果我们从世界公民的角度来看,我就认为美国的教育是一团糟。”
    在长沙一中时的演讲中,周其凤的表述未必与在湖南大学的表述完全一致,但应该不至于差别太大。这表明,周其凤确实有被媒体“断章取义”了以至于让网友们“冤枉”了他。
    进一步反思周其凤为何会被媒体“断章取义”。一方面这可能和记者采访的职业素质有关,在采访中引用受访者的原话时,没有完整准确地表达出发言者的原意。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导张志安的话说,“报道对象的发言可能很长,作为记者应当区分哪些是重要观点,哪些是非重要观点;哪些是发言要表达的主要方面,哪些是次要方面;哪些是前提,哪些是结论;哪些是代表机构,哪些代表个人。记者应当考察发言者的立场和背景,比如他的观点是否有连续性,或者是临时性的观点,也应当注意他在什么场合讲话,因为尺度是不一样的。媒体一篇报道虽然做不到展现全部观点,但应该注意观点的主次和平衡。”
    技术的缺陷可能会导致无意识的错误,但另一方面,媒体在传播时也会发生主观错误。比如在对周其凤的演讲报道中,“批评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新闻点”一定具有很强的传播价值,为了强化新闻的传播力度,媒体也有可能故意“忽视”周其凤其他方面的观点平衡,专门挑出来“批评美国教育一塌糊涂”这一极具“眼球价值”的内容刻意传播。
    周其凤“批评美国教育一塌糊涂”被断章取义,这一事件从一个侧面也呈现了媒体的浮躁。网络时代,人人都强调自身影响力,为了扩大影响力,故意迎合社会情绪以引爆新闻传播力度,这一倾向并不鲜见。我们常常强调真相,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却是“符合自己想象”,如果新闻爆料的信息一旦符合了身需要的真相时,它的传播效应便可以爆发,而真正的真相是否被掩埋,已经无关紧要了。这是社会情绪发酵的后果,当然也是互联网时代浅阅读的弊端所在。
    在一个人人都愿意急于表达的网络时代里,表达的效率和表达的质量未必正相关。很多时候,那些独立的正确的判断,往往是慢一拍后才出现的。如果能够慢一些,周其凤“批评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事也不至于被我们误解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