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文史哲不具备科学世界观?

文字:荆楚网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7-01 点击数: 分享至: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名教授在微博上不建议朋友的女儿学历史专业,认为“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此言随即引发了网友的声讨(2012年6月26日《山东商报》)

    “厚此薄彼”的言语,向来不被认为是科学论断的真谛。近日,哈工大教授一篇“文科生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的微博论调,不过是让我们看到了个人意识强加于民众的现实悲怆。在社会化分工已成现实、文科处于劣势和误解的现实语境下,任何形式的“粗线条”划分,不仅有违学术精神,更是一种“非科学”的武断行为。

    关于科学的定义,1999年出版的《辞海》解释称:“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但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是“反映客观世界”,那么,“文史哲”等学科难道不是真实的反映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

    学教授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举止对社会的道德影响要远超过其他成员。较高的学术地位也使得他们理应承担起更多的道德和良知重担。但就此事而言,该教授因“不建议朋友的女儿学历史专业”就把问题归咎于“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这样的说法显然有失公允。

    而所谓的“反科学,爱哲学”的论点,更是割裂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已经是众人皆知的科学论点。而各种事例都早已表明,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往往都是具有相当深邃的哲学理论根基。反之,错误的哲学理论往往能够影响和改变一个成功的科学家,牛顿因晚年研究神学而在科学研究上毫无建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事实上,关于文理科的关系,早在2005年,同样是在哈工大,该校校长王树国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就已经给了答案。他说到,无论什么专业,理学的底子必须打好,还必须懂得点历史和社会,还要有人品、素质的熏陶。有了足够的人文素养,才有足够的心灵动力,才会有更高的目标。

    不可否认,当前文科生的确存在“缺乏理性和科学素养”的现状,但一个不容忽略的现实却是,这样的后果是建立在当前文理科分班的现实当中。况且,当前面临学科分离导致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文科生当中,甚至连当前的理科生就被认为是“缺乏人文精神”的代表。

    错误地将鞭子打在某个学科的身上,动辄以“贻害社会”这样危言耸听的说法加以鞭挞,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在一个健全的社会当中,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共同繁荣才是一个良好的标志,而互相的攻击谩骂只会对学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不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