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论员 李文龙 前不久,本网发表了题为《我们不愿做“假洋鬼子”》的评论,对涉外院校学生的爱国观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今天,我们怀着和广大的老师、同学们探讨的目的,再次推出关于这一话题的文章,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引发大家更深层的思考,权当抛砖引玉。 有人说,涉外院校的学生受外来思潮的影响,穿着时髦,思想开放,由于涉外院校的特殊教学背景,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这是其他大学的学生所不能相比的,所以涉外院校的学生已经被“西化”得相当厉害,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甚至连升国旗都不想参加了。比起热心国家大事的其他类型院校的学生,涉外院校的学生简直可以被称为“政治冷漠症”患者。 作为涉外院校之一,我校由于场地限制很难组织全校同学同时参加升旗仪式,但学校从来没有因此耽误过利用每个周四下午对同学进行爱国爱党教育的时间,而每个学院都严格制定了定期举行升旗仪式的时间表,并对举行升旗仪式的考勤制度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这些都是没能被及时发现的或者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的细节,但这些因客观原因出现的鸡毛蒜皮的问题却被少数不明真相却又不去调查研究的人盲目地上升到政治高度,这是极其不严肃和不负责任的做法。 我们理应看到,涉外院校学生接触外来事物的机会的确比普通大学的学生多,但据此认为他们容易被西化,实际上是对他们整体人格的不信任。首先,涉外院校学生容易受“西化”是一个虚假命题。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是不是应该禁止每年如潮水一般的大学生出国留学,以免有关人员受到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退一步来说,假如这个命题成立,我们仍然可以反驳: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他们具有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众所周知,由于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他们对海外的流行时尚往往是最敏感的,难道可以说这些同学穿上了耐克鞋、佐丹奴,就是潜意识的“卖国贼”吗?事实上,他们接触国外先进文化的机会越多,就越能感觉到祖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油然生出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国家投入资源兴办涉外院校,是想培养出更多学贯中西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更加广阔的途径向国外先进国家探讨富国强民的更多方法。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首先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和实践者,那个高喊政治口号沉溺于红色狂热中的时代早已远去,WTO和全球一体化正向我们迎面走来。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不是满腹功利主义地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政治热情,而是考虑如何在大学这个大舞台上开辟出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理想的最有效途径,达到自己回馈社会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