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特约评论员 常久青
前段时间的《南方都市报》登出的有关我校的专版,题目就叫《白云山下的洋派风物》,个人愚见,“洋派风物”用来形容我校十分恰当,校园风格与文化倾向一言蔽之。在外面人看来,外语院校有这样中西融合的文化氛围令人羡慕,培养出来的学生中西兼合,颇具世界眼光。但细细思考起来,却是风光中夹杂着尴尬与无奈。“洋派风物”之中催生出更具争议的“洋派作风”,是好是坏,褒贬不一,留给广外人的是长久的思考。
“作风”之一就是部分同学反映有的老师,不管是否留过洋,在课堂上一味追求用西方的教育方式来教授中国的学生,或者是不加区分的向学生灌输西方的一些观念和信仰,而忽略了从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独特文化背景下的知识接受方式来开展教学,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自卑感或是对本国文化的认识颠覆以及盲目的崇拜西方的文化理念。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心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起伏中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我们始终坚守我们民族的文化自尊,薪火相接,代代相传。如果在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我们放弃了我们的文化坚守,或是出现了文化叛逆,其结果是会逐步丧失民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文化有如民族之筋骨,筋骨折断,力何存焉?九十年代中期出现的出国热,一些人宁愿在国外刷盘子洗碗,也不愿回到祖国;一些人出国之时信誓旦旦“学成后一定回来报效祖国”,结果却是“望断天涯不知何时还”。
如果提到民族骨气,未免太过严重,但不争的事实却是他们在一种更高的物质待遇面前屈服,而丢掉了一种核心的民族精神,文化精神。由此可见,培养中国人的文化自尊心何其重要。
中国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具备一种世界精神,国际精神,而超越一种狭隘的民族精神很有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怀疑自身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和自豪感,而屈服在西方文化之下。未来的中国人应该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品质?我们的答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中国人,才能保证我们国家和我们民族的文化有屹立世界之实力,而无被西方蚕食之危险。
怀着这样的品格,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我们近万广外学子和“传道受业”的人民教师之责任了。我们的老师要清楚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当培养怎样的人才,应当让他们具有怎样的文化构造,从而铸造怎样的精神品格。我们广外学子们应当怀着自豪什么,为什么而自豪的思考,进而成为一个怎样的“文化人”。“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THE QUESTION。”所以,作为老师,教书育人,应该防止本末倒置。西方的观念,西方的教学方式,用之为器物,为手段,而所教授仍应为我民族文化之精神与品质,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有独立民族性,饱含民族文化感情,怀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并在此基础上批判的吸收西方文化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作为大学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在自身人生观与价值观成型的大学四年,打牢本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为首要,在此基础上,广泛的学习和吸收西方的或世界的先进文化,“风物长宜放眼量”,将来既是一个中西兼具的“世界人”,更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胡服骑射”,目的是让国力更加强大;“师夷长技以自强”,亦是同样道理;“拿来主义”,强国理念一脉相承。只有这样,才不会让我们的校园文化、社会文化走向极端,而我们自身才会不断自我剖析,自我认识。
请不要在批评国人的弊端时动不动就搬来西方作为评判标准,请不要带着对西方文化的崇拜来教授涉外院校的大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崇拜过头了。我们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在西方文化面前树立自尊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