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评论】网祭度清明 展现中国人更加豁达的生死观

文字: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3-04-04 点击数: 分享至:
  香港艺人张国荣1日晚坠楼身亡后,不到3个小时,张国荣纪念馆就在国内专业纪念网站--“网同纪念”上建立起来。据网同市场总监戴欣东介绍,到2日下午5时止,张国荣纪念馆的点击量已经超过了13万人次。   尽管不能亲自为他送行,各个地方喜欢张国荣的人们,在这里一起回顾他的生平,在网上点烛祭酒,撰写悼文,共同缅怀这位影视歌坛巨星。   又是一年清明时。近年来悄然兴起的各种网上祭奠方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超越时空地为逝者上香献花、祭酒点歌,更加方便地寄托自己的思念和哀悼。   在网上,人们还可以找到孙中山、张学良、赵朴初、雷锋、赵丽蓉等各类名人纪念馆。在历史相册中,随时可以瞻仰他们的音容笑貌,感受生平事迹,而悼念者缅怀和思念他们的献词、悼文、祭献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永久保存。一位网友说,网上祭奠缩短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距离。   不光是名人,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随时在网上为自己故去的亲朋在线建馆。“网络祭奠比实地扫墓更加强了我们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北京的宋女士对此感触极深。去年底父亲突然离世后,宋女士家人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但自从在网上给父亲建了一个纪念馆后,远在上海的阿姨、舅舅们甚至连年迈的母亲都学会了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亲友们的献花献词,给了家人彼此间很大慰藉。我的孩子还很小,有了这个纪念馆,他将来就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   江苏扬州的杨先生为自愿捐献遗体的父亲也建立了一个网上纪念馆:“在这里,我同样可以随时祭奠父亲--这个一辈为人解除病痛的医务工作者,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像他们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了网上祭奠。在网同网站,普通人的纪念馆已达2万个,每天平均访问量超过了10万次。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和福田公墓等十几家陵园都开设了网上奠扫,只要进入想要去的陵园网页,拜祭者就可以在乐曲的伴奏中抒发缅怀之情。据统计,全国各地的殡葬网达到50多个。   网上祭奠的兴起,也反映了中国人更加豁达的生死观。如果说从土葬到火葬,是殡葬形式的第一次重大进步;那么从保存骨灰到不存骨灰,是又一次巨大的飞跃。而网上公墓、网上祭奠,正是第二次飞跃的体现。一位社会学家说,“网上纪念的生命力在于尊重习俗、提升习俗、改变习俗,它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为亘古不变的终极人文关怀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