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广州日报》和《信息时报》的两位资深记者在给广外新闻社记者上课时说到,现在的校园文学有个通病,就是太多风花雪月的东西。校园文学,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学,应该多一点哲理性的、思考性的东西。
我想借此发表一下自己浅显的感想。说起“校园文学”,往往让人产生一些含混难言的印象。它与“小资文学”、“美女文学”等等似乎暗流相通,自己却没有太明确的定位。人们在谈论“校园文学”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校园里的创作者——我们归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年轻单纯、阅历不深,读书长于识人,作品伤感、幽雅而略显苍白……总之,洁白的象牙塔是我们一贯的象征。只因为我们学生绝大多数容易情绪化,不管学习、生活上,抑或是情感上都是感性的。所以自觉或是不自觉,校园文学会多一些风花雪月的东西。
一般而言,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特殊的写作。大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与社会的接触面相对狭小,视野相对不够开阔,于是主题、叙述、情感的单一成为我们在写作中面临的一大困境。这就造就了所谓的“校园文学”自恋现象吧。自恋情结始终像一个强大的副高压“统治”着校园文学的领地。笔者有个感触,自恋的文字看上去更像梦呓或者日记,然而后两者又实在不可轻率地视为文学。记得拉丁美洲大诗人帕斯曾说,“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诗人更令人赞叹,他们是真正的大师。”的确,任何作品中都有自恋倾向。但是由自恋衍生出来的、弥漫于校园文学之中的伤感主义、悲观主义,对一个认真从事文学的人来说,悲观主义的心态是不太合适的。特别是我们大学生,写作是我们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的缩影。在写作中有太多情绪化的东西,如伤感主义、悲观主义等,从心理角度上讲,是会阻碍我们自身成长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向上,应该张扬我们的青春,理性的思考问题,把我们对人生百态的思考通过文学传递出去。
诚然,我们尚有自己的学业、有各种各样需要操劳的大小事宜,放在创作上的精力有限;我们资质或许平庸、写作或许只是灵机一动。这都是无可厚非、或者是不可强求的事情。写作之初,“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学习、情感”,更是十分正确的路子。笔者只是想说,“校园文学”不能因其“校园”而获得某种文学批评上的豁免。我们应该在文学中展现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中哲理的感触,而不当当只是风花雪月或是一些自恋的文字。
而且,虽说生活环境、经验是写作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但并不就是全部因素。知识、思想、想象、虚构的能力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更是宣称“小说不研究现实,小说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的图’”。昆德拉的话,是否能够为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写手提供某种创作方法、技巧上的、甚至于文学理念上的启示呢?这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的。 “校园文学”代表着一种新生力量,仍旧需要我们的顽强努力,去壮大这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