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那么多同学来听讲座,真是既在我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啊……”没想到孔晓明副教授竟以此作为《尼采的哲学与人生》这堂讲座的开场白。然而环顾四周时,我却发现这句话不无深意。在这偌大的会议室中早早地坐满了同学,不仅如此,会议室背后,走道上,两边的门口,甚至窗边都站满了来“晚”的同学。因此,在一些人认为广外缺少“人文氛围”的同时,这个百分之百的人文讲座却能吸引来如此众多的听众,这不啻于一个强有力的驳斥。
台上的讲者侃侃而谈,挥洒自如,令人不由得怀疑,这是德国的哲学吗?没有晦涩的语句,抽象的概念,却有深入浅出,信手拈来的典故、轶事。而这又是地道的尼采的哲学,他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他的“强力意志”,他对传统道德的反叛,他的超人……只是在这哲学中充满了文学的光华,又透出了人生的精粹。而台下的听者也没闲着,笔拿在手中一直没有停下过,并不时为听到某个熟悉的名字(名词)而低声应和:苏格拉底——知识即是美德、酒神——狄奥尼索斯、叔本华——意志和表象……台上妙语联珠,台下的热烈回应:或鼓掌,或轻声讨论,或会心而笑。讲者与听者互动与交流和谐而自然。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不由得笑自己先前的担心:关于尼采,一个非理性主义者,一个传统道德的反叛着,他抛弃了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启蒙主义……等一切经典认知;仿佛一个“混世魔王”一般,意在颠覆人类自古希腊文明以来构建的一切文明规范、一切理念的“超人”,我们真正能理解多少?又真正能接受多少?而现在,理解与接受已显得不再重要。有这样孜孜以求的态度和这样和谐一致的互动就已足够。因为我们对于哲学、文化、经典的渴望与追求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诚然,一个文化讲座无法改变些什么。但是透过它,我们看到了大力倡导文化的身影和许多执著于文化的心灵。很多事情,不在乎你已经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渴望去做什么,这才会主导前行的方向。孔老师说,人文社科氛围的营造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每一位师生都应该而且能够为它“做点什么”。他希望这次讲座是燎原之星火,以唤起大家共同创造校园的人文环境。
的确,在我们为校园文化呐喊过、长嗟过后,更应该奋起投身于其中,亲身去经营、去创造。校园文化建设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别人帮不了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