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原本仅是节日的点缀,如今成了中秋节的全部
●一个民族把月圆这个自然景象寓意为血亲团聚、民族和睦、国家一统的日子,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邃
●我们不但要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市场的沃土之中,还要不断赋予“中秋望月”新的时代内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中秋节称为“月饼节”。这种说法生动地反映了当今中秋节的“精髓”所在,也一语道破了中秋节的尴尬处境。
中国文化里,“月亮”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儒家文化含量最重、能完整体现华夏民族特有的“血亲团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宿愿的节日。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淡忘中秋本来的含义,而是把它看成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月饼,原本仅是节日的点缀,如今仿佛成了中秋节的全部。
数千年来,月圆月缺唤醒人们对亲人的思念,月色的朦胧、娇美曾引发历代文人雅士的无限遐想,中秋明月高悬也成为天涯游子的精神依托。著名诗人王维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绝句,记载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思乡“情节”。从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传承东方文明的“红丝带”,无论你漂泊在何处,“思乡”就是你的民族印记。
中秋佳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远古时期,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国家都要举行迎寒祭月大典。盛唐时代,中秋祭月被唐太宗指定为固定的国家节日,烧斗香、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中秋活动被极大地丰富起来。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与农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月圆之夜作为举国同庆的节日,将这个自然景象寓意为血亲团聚、民族和睦、国家一统,这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的深邃、幽远。
这些年来,市场经济、商业机遇仿佛给传统文化打了一针强心剂,中秋节的庆祝又出现了空前的盛况。月饼往往在佳节前数月就被摆上了货架,人们也四处奔走,忙着送礼,忙着请客。我们习惯说“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如今“团圆经济”的规模形成了,但传统似乎早已被淡忘,人们一时间竟想不起来文化该如何唱戏。于是,我们看到月饼喧宾夺主地成了中秋的主角,人们更多谈论和关注的是“销售任务”、“黄金月饼”和拉关系送礼,而中秋佳节的本意——亲人团聚、民族融合,似乎已经随着历史的尘埃烟消云散了。
韩国人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也曾把传统节日异化为讨好上级、攀龙附凤的“练兵场”。为此,韩国政府曾在中秋节前发出了“行贿送礼警惕令”,防止行贿受贿。有的政府部门还制作了写有“本部门职工既不送礼,也不接受中秋礼物”的标语,贴在每一个办公室里。在政府的强力管制下,节日送礼风正迅速退潮。同时一些传统习俗也逐渐得到恢复。在中秋节的三天假期里,大家穿上传统服装,和家人一起去扫墓、祭奠祖先。家里的小辈还会郑重其事地给长辈行礼。尽管街上因为少了为送礼而奔波的人们,而显得有些冷清,家家户户却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月饼原本只是中秋节的点缀,是拜月的一种祭品。皓月当空,家家设香案,再摆上月饼、西瓜、葡萄、李子等等时令水果。全家人依次拜祭,焚香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大家分而食之,也算是分享了赐福与护佑。那时,月饼只不过是祭品的一种,制作方法也十分简单。如今已经很少有家庭再进行这样的拜月仪式了。月饼的角色也发生了偏差,人们更多地将月饼看成了一种礼品,将中秋为一次编织和维护社会关系网的机会,于是“黄金月饼”也就应运而生。
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不能只是在即将失去民族文化之时,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忧伤。我们不但要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市场的沃土之中,还要发挥文人墨客的创作热情,不断赋予“中秋望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创造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帮助人们找回“中秋望月”的现代感觉。或许只有这样,中秋才能回归它的本意,月饼才能成为一种朴实的祭品。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