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几则新闻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广泛关注:先是厦门大学首建高尔夫球场并列其为必修课;而后又有“北大学生陪聊谋生”突现街头;再有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特意开出
“大学生求职窗口”。一连串的“奇异”事件,不得不使社会再度把目光聚焦在这个十多年前还是“天之骄子”的特殊群体上。一场关于今日大学生教育的定位辩论呼之欲出。
当厦大兴建高尔夫球场引起轩然大波时,厦大校长朱崇实是这样回应的,“精英教育是厦大的责任,如果高等教育只为满足市场需求,这个社会就是危险的。”与之言论针锋相对,北大副校长“大学应该培养蓝领”之言仍犹在耳畔。那么,中国大学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还是普通劳动者的教育呢?笔者看来,时既已易,吾等观念亦需趋矣!
十多年前的大学生,笔者相信现在大部分还是能在社会上占据较为
有利的位置,靠的不是文凭,而是他们的时代优势还有数十年的工作经验。然而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我国的教育体制逐渐使我们的大学教育平民化、大众化。这种转变,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逃避的,因此,我们看待大学教育的态度也不能永远停留在十年前。社会现在更需要一大批在自己从事领域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绝非“百事通”。大学日益平民化,就是要满足社会的这种需要,这也要求大学生降低姿态,从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角度定位自己,在劳动岗位上对自己“再教育”,强化自身的工作技能,这样才能更加突显自己在专业理论上的优势,进而提高自己在劳动市场上的地位。
美国大学生要做的20件事中,“靠打工读完,积累工作经验。”这条引起笔者很大感触。一方面,笔者为中国教育部对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肯定感到欣慰,起码在理论上教育部已经明确了大学真正应走的方向;另一方面,笔者也为今日很多大学生的自我定位感到担忧。我们拥有专业理论的优势,但如果我们仅为自己的这点优势沾沾自喜并冀望其为我们赢得体面的工作,那我们在求职的道路上竞争力可能还不如民工,因为“没有面包的人从来不挑剔工作”。
或许厦大作为中国大学中的佼佼者,其培养的人才或许在市场上拥有普通大学生更大的优势,但其校长如此定位自己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与社会与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的。且不谈开设高尔夫必修课合适与否,笔者认为,厦大学生在这种“精英教育”的熏陶下,在初涉职场时如果遇到挫折,更容易会有失落的心理。
大学生与白领之间不能画等号,这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只是我们几十年来的教育模式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造成社会对大学定义的扭曲。现在,大学生要扭转这种观念,社会也要习惯并逐渐接受这种观念。大学生走进职场,不断地接受职业教育培训,不断地在自己的新岗位上取得突破,这才是不断提高自己竞争力的唯一有效途径。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会长王明达表示,大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将是个趋势,是终身教育的体现。在有些国家,人的一生要换10份工作,那就要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培训。
回归大学是对普通劳动者的教育的定义,就不难对社会上有关“大学生”字眼的“奇异”现状做出解释。让大学生本身以及社会重新接受“大学生”的正确定义,恐怕是中国高等教育未来一段时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当然,这个“定义”并非引导大学们甘于平庸,我们要先当好普通劳动者,而后通过勤奋的工作及出色的业绩证明自己,争取成为“劳动者”中的优秀分子,拿广外徐真华校长的话说就是:立足平凡,追求卓越!
链接:大学生,谁还把你当“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