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网评天下)“妖魔化”大学生该休矣——写在“大学生日”

文字:本网评论员 卡匹迪恩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11-17 点击数: 分享至:

 

  大学生跳楼自杀,举刀杀人,贫困家庭出来的大学生高消费,大学生情侣同居,女大学生做“小姐”,……网络上、报纸上、电视上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当下的大学生,似乎正以整体堕落的的形象出现在媒体面前,或者说,媒体正在刻意为大学生制造“集体毁容”的影像,逐渐地将大学生群体“妖魔化”。到底是我们的大学生真出事了,还是媒体在制造一系列的噱头,用以吸引人们猎奇的目光,值得我们深思。

  “妖魔化”大学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吧。百度一下“妖魔化大学生”, 找到相关网页约211,000篇,用时仅0.089秒 ,可见谈资之丰富。我们不禁问,是谁在“妖魔化”大学生?此举背后的动机又是什么?“妖魔化”大学生何时可休矣?

  “马加爵”事件轰动全国后,当代大学生群体脆弱的心理开始浮出水面。自此媒体就用显微镜般的镜头对准了大学生,努力的扫描出这个群体里面存在的“劣行”,乐此不疲的追逐富有争议的话题,有誓将大学生“妖魔化”进行到底的势头。看看媒体给大学生列数的“七宗罪”就知道了:“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性放纵;缺乏人性教育;心理不健康;世故;意志薄弱,没有进取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连年的扩招,不要说在校园里,单是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都已是人满为患。本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个群体里出几个“异类”,做几件“糗事”,亦不为奇。奇就奇在大范围的高频率的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就足已证明大学教育肯定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转型的经济社会要求大学教育在定位上同样要转型,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高企的情形下,许多大学都将狠抓就业率放在工作重心的第一位。就业率也逐渐成为衡量一间高校教育质量与实力名气的标准指标。“教书育人”的宗旨,高校似乎只看到了“教书”这一面,往往将“育人”淡化忽视甚至置之不理。先不论“教书”的成果如何,单单说“育人”的缺位后果已是很严重。“育人”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提供学生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准与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大学生整体的道德和心理素质有整体下滑的趋势。这个群体中的日常问题得不到解决,矛盾日积月累得不到疏导,一旦爆发就容易酿就具有爆炸性毁灭性的严重后果。虽然现在许多高校也设有心理咨询处或相似的组织,但是整个制度方向上的偏差是不能靠一两个具体措施来弥补的。没有“教书”与“育人”的倡导与实践,我们得到的是更多具有性格缺陷的“马加爵”们。没有一整套的预防、疏导、善后的机制,大学生群体出现的“负面”现象将无穷,大学生被“妖魔化”也将无尽。

  在“妖魔化”大学生的进程中,媒体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添油加醋的“催化剂”作用。媒体热衷于披露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负面”现象,以此来吸引庞大的猎奇读者群体的目光。这背后的缘由,当是“眼球经济”惹的祸。在“点击率为王”的网络经济下,为了博得更多的点击,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肆意的夸大事实和暴露事实的细节,不惜将以点当面,将个案当成现象,甚至捏造歪曲事实,以求达到轰动的效应。一些媒体悍然以“卫道士”自居,对大学生中的不良现象不留余地的横加指责,直斥校园为藏污纳垢之处。在舆论的不良引导下,公众对大学生群体的误解和成见越来越深。笔者认为,“妖魔化”大学生的本质,其实是将大学生“娱乐化”。大学生已越来越接近娱乐圈,变成是非争议最严重的群体之一。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大学生是人们高度关注的群体,大学校园里的新闻已经变成公众眼中的娱乐话题,为人所津津乐道。这便是媒体为何对大学生话题乐此不疲地追逐地原因。媒体把大学生“请”出“象牙塔”之后,直接抛到千夫所指的“妖魔界”,对他们显然是不公平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媒体面前,大学生们无疑是一群弱势群体。因为资源与能力的限制,大学生无法获得与媒体平等的话语权。而且,没有一个代表整体大学生利益的组织团体可以与媒体抗衡。话语权的旁落,使得大学生们面对媒体的狂轰滥炸,集体失语。即使有零声的反抗声音,也只能淹没在更大的攻势之下。如北外对流言“北外女生性滥交”作出“北外女生性调查”的反击行为,也被某些媒体斥之为“无聊”、“作秀”。要彻底扭转这一不平衡的局面,就需要发挥大学生的维权意识,需要有一股团结强大的力量出现在公众面前,可以准确完整地表达大学生的思想,行动,形象,让公众了解实情和真相。

  最后让我们讨论一下,“妖魔化”大学生,社会要不要负上一定的责任?“北大学生卖猪肉”事件被媒体报道后,一时间就被社会的各种声音炒得沸沸扬扬。舆论普遍认为堂堂北大学生竟然去卖猪肉,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是对人才的埋没,等等。意思好像是在说,北大学生(或者说名校学生)就应该坐办公室干高尚职业,就应该搞科研左贡献,就应该身居要职搞生产,而不应该去做卖猪肉这样低下的工作。但是试想想,他一个北大毕业生,他不偷不抢,他劳心劳力,他把工作做好,难道就不是一个好的劳动者?他非要去那些他力所不及的岗位尸位素餐?关键就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还停留在陈旧滞后的观念,把大学生就业看成是一元的单极的选择。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下,大学生就业应该是一个多元的选择。大学培养的应该是可以去到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合格劳动者。只要人尽所能,为社会为个人做有益的事,都是可取的。不能因为他们的选择有逆谁谁之意,便极尽“妖魔化”之能事。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今的大学生仍然是一个整体健康的群体;我们有必要承认,大学生里面也会有“害群之马”。笔者窃以为,在大学生群体严守自律的前提下,当大学里面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流行,当媒体对校园现象有公正公平的述议,当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多元选择有宽容与接纳的精神,“妖魔化”大学生这一话题才会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大学生群体的真实面目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妖魔化”大学生,真当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