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网评天下)“孔子”到监狱能干什么?

文字:本网评论员 冯钰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12-12 点击数: 分享至:


  据报道,长春市尝试教育新法,在监狱设立孔子学堂,每天晚上对服刑人员开办30分钟的孔子思想教育课,并在年底结束课程后,对服刑人员的成绩进行考核。

  先不论有没有成效,是不是做样子,只看事情本身,如若孔子在世,他大概也会笑言:“善矣。”

  读过《论语》的人大都会被里面日常简单却蕴涵为人处世真理的言论所感动,笔者阅读时,常激动得拿笔划线,或在旁写下心得,那些言论虽年代久远,但于当今社会——这个还是由人构成,并以人类潜规律运行的世界,如何自处,如何养德,怎么从师,为何扬善……还是能得到一定的启发,而启发的程度就看“入书”的深浅了,但多多少少,总比不看、不学懂得多,收获得多。

  服刑人员因触犯了法律,即违反了人类的潜规律,所以他们更需要学习如何去遵守这个社会的道德准则,达到身心的净化。无论他是目不识字的粗人,还是曾受过教育却一时失去理智的罪人,净化他们的,都不应只是“劳动”,暂时的劳动与禁闭可以达到“惩罚”的效果,但期满之后呢?他们是否真的能悔改,还是一个未知数。而孔子思想的宣讲却可以把这个未知数的期望值提升。

  知识的宣讲不存在等级,也不存在“对牛弹琴”,越伟大的思想家越希望把知识传达给每一位民众。苏格拉底以辩论的形式,在广场上拉住行人,一定要把“真理辩个明白”,其实际目的在于教导民众;而孔子在世,也广招门徒,喜欢和弟子们论事,在《论语》中,你会发现孔子与弟子交谈中,他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也是为了把“道理说明白”。所以,不妨做个大胆的假设,孔子在今世,他不会喜欢去参加别人为他建的一个个庙的动土仪式,但他会乐于走进监狱,在这些服刑人员的人生道路上拉他们一把,让他们迷途知返。

  有人会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怎么会去听,会用心记呢?笔者疑问:那你又凭什么断定他们不会用心听呢?犯罪心理学是很微妙的学科,它告诉我们很多罪犯并不是因为“兽性”杀人犯罪,而只是因为道德的倾斜,或者突然陷入思维的“盲点”,他们更需要有人来引导他们“豁然开朗”、“幡然醒悟”,而这个人当之无愧应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最深的人:孔子。并且,每天只是30分钟,并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与其让他们在牢房里对着墙壁发呆,为什么不用内来浇浇圣水,让其开花呢?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个善的自我,只是看它什么时候醒过来。通常只需要那么一刻而已。我们不做无用功,但为了寻找善的自我,每天30分钟的尝试是值得一试的。或许收效甚少,但起码做了,总会有收效的。这里无意做宣传,但经常阅读书籍,甚至是报刊杂志的人会比其他人更有深度,如经常读《读者》的人,在成功失败或人生无常中更懂得淡定。一本薄薄的《论语》,果真能起到一点点的作用,也是文化的造化。

  社会呼喊着文明,呼喊着教化,那就请先从净化灵魂开始吧。长春市的做法,且支持,且看成效。 

  链接:长春尝试改造教育新法 监狱设立孔子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