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最近热闹非凡。继德国汉学家诋毁“中国文学是垃圾”后,一张由《财经时报》推出的“作家富豪榜”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余秋雨以140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榜首,二月河、韩寒则分别以1200万元、950万元占据榜眼、探花之位。
对大家来说,这样的榜已不新鲜了。不久前《时代》不就评选出“亚洲英雄榜”吗?
再前之则有胡润富豪榜,福布斯富豪榜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不禁诧异,现在是否已步入“榜”的时代?再细细想想,这些榜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其中做秀的成分是否更多一点?别的不说,作家富豪榜就完全是一种做秀,或者叫“披着文学空壳的骚扰”。
首先探讨一下此榜的意义。它究竟想表达什么信息?是正告世人,曾经被视为酸文人、穷光蛋的作家们现在也咸鱼翻身富起来,还是以此提醒大家,中国的作家队伍也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两者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滑稽!依笔者看来,这张榜反而可能传递出一条这样的信息:原来文学这块远离名利的“蛮荒之地”也可以挖出亮闪闪的金子!这无疑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它将吸引更多不学无术之徒染指文学领域,其目的只有一个――淘金。如此下去,作家向钱看的风气会助长,而我们那本就脆弱的中国文学也将被糟蹋得面目全非。到时,不单是汉学家,恐怕连外国的平民百姓也会大骂中国文学是垃圾了!
传统观念中,文学是纯洁的。它远离名利,是“寂寞者的事业”。文学的动机应该是责任心,文学的作用不只是赚取稿费。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市场化也应该只限于文学作品。当然,作家在市场中追求更高的稿费收入本也无可厚非,只是不要忘记,灵魂的清高才是作为一个文学写作者应该坚守的东西。会暴富的作家不一定是名家,看看作家富豪榜里的某些所谓作家就清楚了:只靠某种小聪明与“敏锐”的市场嗅觉,加上年少轻狂的叫嚣,钱是赚了不少,也吸引了诸多眼球,可要说他们是德高望重的名家,那还真不敢恭维!相反,名家却不一定要多富有,杜甫穷困潦倒,鲁迅也不富有,可谁能说他们不是名家呢?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法国作家萨特。1964年,萨特拒绝了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给他的诺贝尔文学奖,原因在于他“并不需要别人的赞赏来增光添彩”。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气魄,足以让那些大肆炒作文学的人汗颜,也足以让这张争议未消的作家富豪榜失色!
链接:中国作家富豪榜惹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