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网评天下)高中生减负,为什么总减不下来?

文字:本网评论员:陈雪晶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3-16 点击数: 分享至:

                     

  “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高中生的生存状况。” 被社会寄予极高期望的高中生的生存状况竟同弱势群体一道,被列为了关注的对象,实在令人感到惊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学生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最累的一个群体,健康状况低于世界同年龄层的平均水平,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看,减负的口号都已经喊了近10年,今天仍然有人大代表喊到“两会”上。

  被人们称为80后的一群人,他们被上一辈人称为“新新人类”,除了是因为他们有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外,还因为他们比任何一个年代出生的人都具有叛逆的心态。其实客观分析,不难发现,这种叛逆心态衍生自青春期极重的学习压力。一直到今天,面对中学生的生存状况,我们不得不说,减负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是空喊了。到底是什么造成这种“减负不减”的尴尬局面出现?减负,为什么总也减不下来?

  笔者认为,认识上的偏差是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人们都认定高考是造成中学生睡眠时间缩短,心理负担过大,健康状况不佳的罪魁祸首。于是为了根除“减负不减”,许多专家学者都呼吁废除高考,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但是其实不然,高考本身虽有其弊端,但它也只是造成现代社会的学生们负担着过重的身心包袱的表层原因,真正的“烂根”还在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大环境中消极的物质观和人生观。加上现行的教育体制没有足够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高考就成了一根导火索,当社会和家庭都将过重的未来负担加诸在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孩子身上,引爆的就是无限危机。

  因此,一味谴责应试教育的产物是不够客观的,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废除了高考就能达到真正减负的目的是不够理智的。没有了高考,还有别的考试,换汤不换药。再好的综合评价体系都会有评价标准,父母们还是会逼着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通过能够进入名牌大学的门槛。即使没有了高考,现实的压力还在,父母和社会还会用旧的成功观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追本溯源,只有给孩子们奠定一个良好的心理底子,才是减负的根本,须知,减负,不仅是减轻孩子们的大书包,重要的是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否则,即使高中阶段的负重没有造成什么恶果,在其以后的成长阶段也是一颗定时的炸弹。

  原因之二,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减负”的对象的定位有所偏颇。沉重的负担不是孩子们自愿加诸在身上的,升学的压力是学校给的、成功的定义是父母强加的、大部分的重压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所以单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给各个学校发禁令——“不准补课”、“按时放学不开小灶”、“不留家庭作业”;单靠社会媒体只是在一段时间里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批判、对孩子们远低于世界标准的睡眠时间的担忧,是远远不够的。

  文件和口号力度是比较弱的,教育部门视察完后,学校依然为了升学率争分夺秒,补课可以采取地下形式,即使不得已取消补课,也可以借课外活动之名继续上课。家庭教育还是减负的一个漏洞。学校可以接受监督,但是家庭教育还是秉承了传统的“家长风”。孩子在学校学习正课的时间少了,家长就在家里请家教,买课外参考书,参加补习班。大多数家长都无法改变“没有好文凭就没有好出路”“没有好大学上就不能出人头地”的思想。家长们会心疼“现在的孩子真累”,但是一边也没有停歇地鼓励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社会越发展,孩子们的负担越重,社会认识到了,家长们也认识到了,但是“负”还在加。谁能对孩子们的健康负责?谁能为由于压力导致的悲剧负责?把减负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或者社会是错误的,家庭是减负的第一道关卡。只有家庭、社会的“千手观音”们才能托起孩子们的未来,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