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乞儿之死:挣扎在边缘的灵魂如何安慰?

文字:本网评论员 陈雪晶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6-11 点击数: 分享至:

 

  这个叫小连水的孩子终于等来了苦难生活中的最后一份宁静,不用和爸爸妈妈满街地去乞讨,不用在饥寒交迫中期待着明天的太阳能带来一点温暖,不用羡慕的看着经过身边的有着最平凡幸福的孩子们,但是,这份宁静也抹杀了小连水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痕迹——他躺在妈妈的身边,死去了。这是一个乞儿的结局,虽然占据了报纸的一角,但是很快也会被今天对着这则新闻唏嘘不已的人们遗忘。

  在新闻的开头,作者用了三个如果——“如果家里有钱”,“如果找到正确的求救途径”、“如果社会积极救助”,感叹“那么也许他就不会死”。这个孩子错过了所有能让他活下去的机会,带着朦胧的对这个社会的怨恨和绝望走了——这么大的孩子,已经懂得了什么叫不公了吧。或许我们不该对这则新闻过分敏感,这只是黑暗面中一个阴影的角落罢了,在中国十几亿人中,还会有着这样的悲情故事。但是有谁确切统计过,中国到底有多少的乞儿,这些孩子是怎么变成乞儿的,谁来救助这些流落在城市角落和农村田陌中的孩子。是不敢揭开这伤疤的一角,害怕看见伤疤下的腐肉,还是这一些乞儿已经变成了管理者的死角,轻易不去碰触?

  小连水是乞儿,但是不是孤儿,所以他比其他一些乞儿要幸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天桥下、街头、巷角,凡是有人声鼎沸的地方就有或跪着或趴着的乞儿。这些乞儿从哪里来?避之唯恐不及的人们不会去理会,一些执法者只会用手中的棍棒去驱赶;更有人抱怨着这些端着钵盂的人不思劳动只会欺骗同情心,安慰着自己端着麻木的心态无视他们的存在;甚至经济学博士还要揶揄一下“乞讨是低成本的经济活动”。但是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东西,这些孩子的确是在死亡和贫困中挣扎。政府的救助是不足以改变他们生活的状况的,只能依靠社会的力量,但是一些人甚至吝啬于一个能让他们果腹一餐的馒头,只是为了自己那一点“不容欺骗”的同情心。他们是乞儿,不是乞丐,他们还是孩子!但是法律和世人都在逐渐把他们和乞丐混同在一起,一同把他们排斥在外。何来救助?

  那些在墙根偎成一团的乞儿从没有变成市长接待日的座上宾,那些乞儿们聚集的地方也从来鲜见有关部门人员去视察过,在慰问活动中也没有乞儿的位置。他们,也是这个城市的一员,更是弱势群体,是需要更多的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处境,远远不如福利院里的孩子,不如贫民。一个信誓旦旦的向人们宣称要让城市里没有一个穷人的不一定是好市长,但是如果宣称能让城市里没有一个乞儿的一定是一个好市长。可是有没有呢?没有。是不好管理?还是经费不足?或许真的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来安置这些孩子,但是至少保证他们的生命并不是难事。

  他们的身上有伤痕累累,他们的经历都催人泪下。自小就经历着常人难以想像的一切,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他们的家都在很遥远的远方。小连子死了,这样的悲剧发生在我们的社会中是一种俗称的“罪过”“作孽”。这个社会有足够的能力来保护他,但是他还是没有受到保护。深思吧,还在把乞儿的手厌恶的往外推的人们!

  

  相关链接:七龄童乞讨中死亡续:讨来的钱不足火化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