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否,不在于建造了多少高楼,也不再与增长了多少GDP,而在于对待人的态度。是否公平的对待每一个社会个体,是否尊重身有残疾的人。这种态度的形成注定是漫长而痛苦的,因为正视社会不公总会让人不安,但它值得去做。
每一座城市都有盲道,无障碍通道。这些通道为残疾人这个社会特殊群体提供了生活的方便,也展示了社会主流群体的关爱。但是,人们内心的无障通道才是残疾人最渴望的。北京残奥会,与奥运会一样精彩。但是现实社会的氛围让我们扪心自问:真的一样吗?
上海残疾女孩郑雯雯在大学入学前就说:“我很想回报这个社会,但是我怕自己没有这个机会。”现实的残酷也让每一个残疾人在谈及对社会的期望时“大吐苦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门向残疾人开放,我们在歌颂社会越来越文明的同时也在苦恼,残疾人大学生如何就业?
据了解,目前残疾人大学生专业方向主要为:盲人,心理学专业;聋哑人,广告专业、室内设计专业;肢残人,相较于前两者广泛。笔者曾听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教育与就业处处长刘骏谈及,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不容乐观。即使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许多残疾人大学生“沦为”仓库保管员等工作的不在少数。这是社会“无障意识”缺失的体现。在我们宣传残奥会“点燃激情、传递关爱”的美好感情时,社会上不少企业“宁交残疾人保障金,不招残疾人员工”心态的大有人在。
许多企业不愿意接收残疾人员工的原因仅仅是“影响企业形象”。不利于管理、无法沟通,是企业要的借口。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上海大学钱世德教授在谈残疾人就业时说的“趣闻”。上海残联为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主动与世界500强之一的IBM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联系,却意外地在其人力资源处发现一个负责人也是残疾人。“残疾人只要合理分配资源,可以扬长避短”。问题的关键不再“残疾人影响企业形象”,而在于我国主流群体视残疾人为“异类”,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关爱”抹杀了残疾人的能力。事实上,只要社会给与残疾人机会,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可以成为残疾人展现自我的舞台。
残奥会的意义,是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有残疾人群体和健全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他们拥有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他们渴望荣誉、热爱体育,和每一个健全人一样。世界因为多样性而美丽,残疾人就是多样性中的一种。抓住残奥会契机,全面建立“无障意识”。残奥会必定不仅仅是十几天的事,它是值得每一个社会个体用尽一生去坚持的事业——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注定会是一个痛苦不安的过程。
在残奥会火炬传递上海站现场,“渐冻人”火炬手朱常青用无力的手支撑火炬,在轮椅上实现了50米的精彩。她说:“我要为残疾人举起这把火炬,健全人能做的事残疾人同样可以做。”
渴望平等和尊重,是每一个残疾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