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韩寒和诺贝尔文学奖

文字:本网评论员:陈雪晶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10-05 点击数: 分享至:


  韩寒是何许人?即使他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但大多数人只知韩寒是写小说的,只有在网上搜索过他的名字的人,才会感叹一声——虽然他在学校曾经因为期末考试7科不及格而留级,却无碍于他在赛车、音乐上的辉煌战绩,更不用说他的小说还登上了法国畅销小说的排行版——难怪一个“韩寒现象”可以引发教育界“学校应当培养专才还是全才”的大讨论。

  新概念作文大赛60后70后的一群评委们给了这个80后的小孩一张幸运的门票,让他可以登上舞台一展他的才华,当然,即使没有这群伯乐韩寒锋芒毕露也只是时间的问题——80后的人总是自信的。一曲《三重门》唱开了腔,接着气势是锐不可挡。可能少年意气风发时都当指点江山,有成绩有底气,于是乎,“韩白之争”拉开了;于是乎,人们就见到了这个小伙子在媒体上对巴金、矛盾等大师辈赐教的事。最近,韩寒和众省作协主席“打架”事件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厢正唱得兴起,那边已经登场——诺贝尔奖各大奖项敲锣打鼓即将揭晓。这两条新闻,本是八杆子打不着,真要算起他们的联系,那就只能谈上诺贝尔文学奖。为何偏生又要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主要还在于,韩寒也是一个文人,并且他的文笔在中国80后一代中具有代表性。虽然对着80年后的年轻一代诘问中国为何不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是不理性的,但如果把拿奖的希望寄托在80后身上——我们的希望是:这不只是剧场版的“望子成龙”而已。

  诺贝尔文学奖向来不青睐东方文学,但不代表没有亚洲国家的作者登上这个珠峰。1968年川端康成(《雪国 古都 千纸鹤》)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而继他之后,下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还是日本人——大江健三郎。笔者没有意愿去比较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日本作家和中国作家,中国文学也当然的不需要一张列表上的位置来证明什么。但是我们热烈地期盼这个奖花落大院里,于是于情于理,同样是80后出生的一代,我想我可以和许多人一样,把希望寄托在80后身上。

  韩寒和作协主席们的争锋相对,被一些人称为“体制和市场之争”。韩寒的书占领市场,作协主席们却说:“如果我是韩寒他爹,下一秒就把他打死。”很明显,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场争论,是体制还是市场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韩寒当然不会退缩,反击的字眼字字见深;而虽然不愿和韩寒接招,一旦被说得过了头,即使是位高权重的主席们,也是要奋起反击的。但是,这场争论对中国的诺贝尔文学梦的实现有何意义吗?没有!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作用吗?有,桎梏和阻碍。韩寒说的有理,体制之内的人,太清楚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那且又如何?我们也有大师,巴金、矛盾、季羡林,但为何我们已经梦圆神七,却未见文学诺贝尔之途?

    旅美作家说我们需要包装我们的作家和作品,不论如何,若有百花齐放的局面,倒是任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人们任意采撷了。80后又如何,市场又如何,望子成龙又如何,只要不“打死”他们,韩寒们一样有机会变成大师。既然几十年的体制之内,我们没有进步,如果市场的基础可以帮助他们为中国夺下这奇邑,又岂不是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