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大学一个期限,我希望是四年”——笔者这句话丝毫没有玩笑的意味。中国的本科教育,在当今应届生的求职压力的滚滚浪潮的冲击下正在不断缩水。这不是一个有特定指向性的问题——指向某一所高校,或者是某一届的毕业生——而由此正可以见得这已是目前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的一种“共相”。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开始警惕,学生们自身也对这个问题感慨颇深,但由于涉及到自己的选择的考量和利益的衡量,作为主角的大学生们还保持着沉默。
从表面上来,它表现为大四、甚至一些大三的高年级学生,开始脱离了“学业为主”的轨道,以求职为本科学习后两年的主要目标,甚至放弃本专业部分科目的学习,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与求职有关的实习、考证、招聘会等的忙碌奔波上。更有甚者,一些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在最后一年已经完全放弃了本专业的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挂名毕业生”。本来有近六十名学生的一个班,到了大四上学期,到堂者寥寥无几——明明是怪现象,偏偏老师和同学偏觉得正常得很。
这股浮躁的空气从何而来不需要追问,一如香港巴士大叔所说:“你有压力,我都有。”现代人,在区别现实与理想上有着非凡健康的心态。而当我们从源头追问的时候,一切都进入了死胡同——学校无错,就业率是比任何指标都更能体现综合实力,学生更无错。那未,在中国目前的本科教育制度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在一些学生觉得四年的本科学习其实并为自己所愿的语境下,在就业是学习的现实目标的逻辑下,维持现状才是正道?假如就业压力短期之内无法缓解,本科教育“四年缩短为三年”就得不到改善?
现实的确是这样,但是高校自身应该立稳脚跟,不给本科教育“缩水”提供可行环境,成为抵挡“缩水”浪潮的一道坚实的防线,而不是为其开通绿色通道。高校的这道防线瓦解,本科教育岌岌可危。
很可喜地看到,中国的高校大部分已完成“通识教育”的转变,从每年高校扩招的数量就可以看出——已经高到教育部不得不限制扩招。但这种扩招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为应届生的就业压力带来了恶性循环。而其中“求广不求深,求速成不求发展,求文凭不求水平”的错误教育观念又“火上浇油”了。目光短浅的教育者很难意识到本科教育应该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样,只有高瞻远瞩的高校管理者,才能意识到只有对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的本科教育,才是学校最好的广告。要产生 “深远的影响”,当然是应该有本专业完善的课程设置和足够的学习时间。
一旦本科教育被缩水,本科生的学位证书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豆腐渣工程。“中国大学为什么难以打造大师”曾经一度火热地成为教育界探讨的话题,除了是因为为高等教育打基础的义务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之外,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学生多、教师少、设施跟不上、治学之风无法刮起的本科教育难以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金玉其外”又使得失去“天之骄子”自信的学生们在求职的压力下格外浮躁。本科教育是应该打造精英还是通才是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很确定的是,本科教育,要坚决抵挡住“缩水”的浪潮,不能打造“豆腐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