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做事向来有cut corner的习惯,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普遍存在走捷径、以赚“快钱”为纲的心理,这种心理不仅盛行于企业界和整个社会,而且已经渗入大学校园。随着金融海啸的发生,全球经济陷入不景气,使以出口和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陷入了泥潭,严重地影响了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的进程。
在这个时候,大学应该回归本位,即应该走出产业化的迷途,重新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回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状态,确立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大学的研究和创新,为企业界和社会指明发展的方向,推动产业升级的进程。在产业升级中,政府是引导者和监管者,企业和社会是践行者,而大学却是不可或缺的提供技术创新和营造社会软环境的主力军。
中国产业升级进程之所以受阻,迟迟未能突破,除了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自身的制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的缺位。一是大学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教育产业化导致的最大恶果,就是大学都以赚钱为目标,以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生源的加入。而对于大学本应承担的科研教学任务,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导致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率偏低。二是教育产业化使得每个学校都只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率成为一个学校是否有社会影响力的硬指标,而对学生自身的优势及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并不关注,几乎不鼓励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使创新,也是小范围低层次的社会实践,比如以参加社会实践比赛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评判标准。这种教育产业化所导致的特有模式,使得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而在今天,当产业升级由于内外因素受阻时,改变大学发展方向的历史性机遇就摆在眼前。真正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的大学,此时都应该摒弃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学校和教师的经济行为,转向以建立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与企业和社会紧密合作的新型发展模式。这种转型经历的时间可能比较长,而且开始时会因经费等问题而比较痛苦。但是改变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并且可以确定的是,哪所大学能够全面转型,这所大学的未来发展空间就有无限之大。
产业升级不但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更是大学的责任。以粗放型的出口和巨额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牺牲了资源和劳力,毕竟不是一个国家长远的选择。当大学的发展面临一国经济的转型期时,大学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因为大学所培养的学生是一国的未来和希望所在。大学理应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力军,这是时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