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聚集在海珠区瑞宝桥头和白云区大埔工业区招聘广告前的数百名揾工者,绝大多数都是春节留守广州的外乡人,且一般都有工在身,只是工厂推迟开工,这时出来“骑驴找马”。(《南方都市报》2月4日报道)
此则新闻应该广为传播,告诉生活在安逸象牙塔里“不知魏晋”的大学生:现在连农民工都懂得“骑驴找马”了。大学生也学着点,别再挑三拣四,嫌这嫌那的,关键时刻,踏实找工,稳步就业吧。
如今经济低迷,连农民工都懂得经济萧条下要审时度势,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对就业期待加以调整。饱读诗书的大学生也更应该晓得权变,少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期许,多些“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务实。经济会好转,但是现在还没好转,面对现实,对自己说:有工开,就先做着罢!
人往高处走,这是中国社会备受推崇也是被认为颠扑不破的理念。要是人人都能找到“人工高,福利好”的工作,那自然普天同乐,皆大欢喜。可是偏偏天不遂人愿。求职的真相告诉我们:“人才常有,而好饭碗不常有。”于是,逾600百万的大学生求职大军中便哀鸿遍野,怨声载道地咏叹出一首首“怀才不遇”的悲壮诗篇。
哪个士兵不想当将军?谁家姑娘不愿找个好归宿?同理可得,毕业生都对好工作“趋之若鹜”。也许大学生都身怀绝技,学富五车,一片冰心寻找门当户对的“婆家”进行人才与单位的优化配置才能达到寒窗苦读的心理平衡。
但是,找工的毕业生必须清楚,在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诸多不确定的复杂因素。诸如毕业生找工作受到时间和信息不完备的限制,往往只能在可取得的求职资讯及毕业之前的范围内寻求令人满意或差强人意或不尽人意的工作。找工作不是数学方程式,在现实充满变量的找工过程中,很难找到理论上应得的最佳工作。
此外,找工作还有“关系”一说,或者文雅一点表达,称之为“人脉”。如果家庭背景雄厚,交际广泛,何须如怨妇一般为饭碗哀怨?如果没有“局长爸爸、处长叔叔”,也别怨天尤人了,放低身段,对自己说:有工开,就先做着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