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父母名片不应成为求职筹码

文字:本网评论员 关家龙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03-11 点击数: 分享至:

 

  去年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使得本来就已经不容乐观的就业问题更凸显严峻。在茫茫的求职人海当中,不用说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就是要找到一份能让自己能勉强接受的工作,也足以令求职者绞尽脑汁。

  为了在万千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讨得招聘单位的欢心,今年求职者“出奇制胜”的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这给求职市场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许多新的或者以往不太常见的求职方式的出现。求职者在应聘时给面试人员发放父母名片,便是其中之一。

  很多媒体都曾报道过,在大连某银行的招聘现场,面试的第一名学生,刚一坐下就掏出一厚摞名片,给在场的四位面试人员每人发了两张,但名片上面写的并不是这位学生的名字,让招聘者感到万分疑惑。经过该学生的解释后方得知原来那是应聘者父母的名片。照理说,应聘者递出的应该是自己名片,但为什么他却递出了父母的名片呢?他给出面试官的答案是“如果能合理利用他父母手头的权力,对公司的业务绝对会有帮助。”这弦外之音,相信不言而喻。

  读罢这则消息,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感到新鲜、好笑同时也为这位学生感到佩服。首先,在严峻的困难面前他并没有低头,而是想方设法,浑身解数使尽。其次,他敢于打破传统,尝试新的求职方式,这种创新的能力和初生牛犊的勇气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再者,也是个人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竟然把“知己知彼,以长补短,投其所好”的战略思想运用得炉火纯青。他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相对强势”,即潜在资源——父母的关系网。而这正是很多公司所期待的,因为通过这张关系网往往可以发生很多化学作用,为公司追求利益提供极大的方便。公司“招兵买马”最终追求的还不就是“滚滚红利”?正是在充分意识和利用了这点,该应聘学生做出了此“壮举”。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告诉我们,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所以相比之下,用人单位选择拥有“潜在资源”的应聘者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应聘者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社会资源和关系网和其他应聘者进行比拼表面上看上去也应属聪明之举。那么,这种通过合法手段进行,最终达到供求双方“你给我饭碗,我送你红利”“双赢”结局的招聘现象是否应该值得提倡?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这种招聘,不仅不能提倡,我们社会还应该尽量防止。

  市场竞争追求的是公平,人才竞争也不例外。如果利用父母等的关系作为求职的主筹码,这样的竞争是极其不公平的。这带来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人不能尽其材,物不能尽其用”。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竞争同一个岗位时有时出奇落败,很多情况下不是因为前者在能力上比后者逊色,而往往是因为后者拥有比前者更优越的社会资源和关系网。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这造成的将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长期以往还将会导致“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这对社会的向前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无疑是极大的。

  隋朝科举制度实行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改变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但很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者却不能担任高官的弊病,这是科举制度的最大进步之处。今天,如果在求职过程中“父母名片”可以凌驾于应聘者自身能力和实力之上,甚至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深入想想,这是不是社会的一种倒退呢?作为父母的你们是否也曾想过,世事千变万化,你可以帮得了孩子一时,却帮不了孩子一世。试想一下,没有经过自身辛苦打拼学到真本领的孩子如果哪一天没了你们做靠山,他们将会陷入何种境况?

  所以,为了应聘者的真正发展,为了社会的进步,身为父母的请你们收好自己的“名片”;身为用人的单位请顶住关系的压力,真正践行“唯才是举”的招人理念;身为招聘者本身,请端正好态度,靠自己的真本领创出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