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何苦打破脑袋进政府?

文字:王瑞应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10-28 点击数: 分享至: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已经结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招考情况通报:共13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的资格审查。135万的报考人数轻松突破了去年105万的纪录,较去年增幅近30%,平均报考比例更是达到了85:1。有人笑言,按这样的比例,公务员考试已经取代高考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考,毕竟高考的录取率还可以高达62%(09年全国平均录取率)。而更多国人思考的则是:公务员招考到底怎么了?

  我们承认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加入公务员队伍,可以促进这支队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从而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服务水平。但是如此这般“全民公务员”着实让人倒吸一口气。历史数据显示:03年,这项考试的报名人数仅为8.7万,此后这一数字逐年飙升,6年里增长了14倍。特别在最近三年,投考公务员的年轻人每年递增20万,跻身行政系统已然成为现代人的集体理想。

  不过这个集体理想并不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崇高价值-为人民服务。因为如果所有人都抱着一颗服务的心,考生们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事实上,却是中央办公厅、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等工作条件相对优越的部门出现了一个个“饭碗”千人抢的局面。铁路,气象等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部门遭到的是考生们的摈弃:甘肃省气象局,19个职位中,甚至只有4个职位成功“脱零”。根据网络统计数据显示,吸引我们考生参加考试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务员的铁饭碗性质:工作稳定,社会福利待遇好。尤其如今金融危机来袭,这份稳定比企业的高收入更有诱惑力,毕竟企业的高风险会让人恐惧朝不保夕。所以之前有美国社会学家通过调查得出如此结论:公务员职位普遍由适合风险偏好度低的人从事。不过仅仅因为眼前的安逸就切断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未免有点可惜。想想,有着比尔•盖茨般科技神童潜质的大学生,毕业后却做个公务员,平平稳稳过一生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更何况如今的公务员有明显职业属性,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当公务员。过了千军万马,才知道站错了阵地,多可笑。

  而从整个社会来讲,公务员热长期下去,结果也不会乐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有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若少年只愿安逸度日,未来中国走向何方?更何况中国每年就业的人数是一定的,某个领域的热门意味着另一领域的冷门。在我们的公务员大热之际,重庆百余工业园现“用工荒” ,也就是说高薪招不到人。人才忙着考公务员,用人单位着急人手问题。公务员市场供大于求,其他市场供不应求,整个人才市场的混乱正是一种社会资源和活力的极度浪费。

  在《2009-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从全球第30位上升到了29位。起草《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大陆排名提高得益于其巨大的市场和突出的经济表现。而其中突出的经济表现正是指创新能力为中国竞争力获得的加分。而这创新力来源于何处?人才!但试想,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优秀青年人都进了国家机关,哪来的人才流动到企业、科研机构等一线单位,人才强国战略只是空纸一张,创新振国也成了兰柯一梦。

  报考公务员热的现象,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持续。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中国只有在人才资源合理分配的基础上才能使经济要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政治领袖,但是更需要经济英雄。何况领袖只有一个,何苦全民总动员?

  与其打破脑袋进政府,不如开动脑筋进市场。笔者期待着公务员热降温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