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大附中校长邓云洲宣布广州大学城第一间高中——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将于今年9月迎接第一批新生,先是只有高三进驻,然后再逐个年级迁移,采用全封闭管理。
位于省中医院旁边的广大附中校区,动用四年工期才得以完工,一直被政府批评为步伐太慢。但是我看来,当首期十所大学的评估都没有完成完善的时候,贸然再进驻高中,连周边生活设施都没有完善,那么究竟是步伐太慢还是真的是步伐太快?
去年的政府大型工程评估中,大学城被评为“过快上马而导致规划不够不完善”的失败项目,市政府罕有地承认投资失误,对于大学的管理和周边的配备建设的完善程度大家都有目共睹。而因为孤岛等封闭的原因,岛内10所大学有不多不少地滋生了玩乐之上的问题,科研能力和学习气氛有待提高。
在这样一个大学城的背景下,今天高中进驻大学城是否恰当?
先从最基本的交通说起。远离父母的影响先不说,大学城地处偏僻,交通是最需考虑的问题。相对于一直地处市区中心的高中生来说,来回学校和家之间很不方便。这其中每次的交通将会花费这些高中生多少的时间呢?当然也有不少父母会来探望小孩,例如一时气温下降带来一些衣服什么的,其中来往市区和大学城之间的本钱及时间又是多么不必要的花费。
另外,大学城的欠奉的学习气氛是令人最担忧的事,看看每天贝岗村的繁荣景象大家都可以想象到,而从中滋生出的玩乐对于这些高中生又会有多大的影响。去大学图书馆感受一下?连图书证都没有怎可能进,更不用说借书。去大学课堂听一下课?想来繁重的学业负担下都没有这么的闲情逸致。于是见到更多的知识四野无人,更多的是大家踩单车郊游,见到晚上空地放孔明。
所以这个工程是不是有点无谓用了钱呢?一来,想要完全封闭式管理的在市区中心的原校区都完全可行,何必劳师动众来偏远的大学城再办一校区?二来,硬要说到结合大学城的科研气氛,邀请大学老师去讲课。试问一个忙于准备高考应付作业的高三学生有没有这么一个闲情呢?
当然有人说可以从长远发展看,说这对于以后的整个大学城的“社区计划完善”非常有利,以后将会进驻小学幼儿园小区。但是最基本的小区都没有出现,大学城的几块商用地皮去年年底已历史天价被勾出,楼市泡沫在大学城中出现,尚且连住宅都没有起建,基本的生活设施、人群等都还没有出现,那么今天硬要去超前地从市区拉一班高中生过来是不是太多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