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盘点2009”网络征集的年度字词在2月6日新鲜出炉,“被”和“民生”分列国内字、词的第一,反映了网民对当下情势的心态。
“被**”的第一次出现,或许要追溯到去年7月之前,当时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于是他无奈地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从此,“被字结构”的词语就开始流行开来,被代表、被高速、被增长、被捐款甚至被自杀等词组更是无时无刻地刺激着人民群众的神经。比如发生在云南的“躲猫猫”案的准确说法应该是“被躲猫猫”;同理,杭州的“70码”也应该是“被70码”等。活动主办方说:它们的流行表达了公众对于公民权责名实相符的吁求。但现实情况却是越来越多与人们意志相悖的观点盖过了公民的真实诉求,许多奇案、“囧”案都不同程度地透露出“被”字的精髓:民众的无奈,使得公民只能用“被**”聊以自慰。
但是,当“被”事件泛滥,透露出的就不仅仅是民众的无奈那么简单,而更多的是公权力绑架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甚至是意图剥夺利益受损者的追偿权,企图达到混淆视听、颠倒真实情况的目的。
当接二连三的听证会变成“听涨会”后,我们的神经本已麻木,却被一些听证会爆出“假代表”的事件所激怒。一个大多数人都不同意的某水费听证会,最终却可以获得17:1的支持票数通过,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听证会中,没有话语权的人们顶多只能是无奈;但假如是被代表了,也就是话语权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抢夺了,甚至以“公众利益”的名义去“合法地”推动一些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情,这无疑是更加可怕的,犹如借刀杀人,嫁祸于无辜者一样。在此,笔者建议这些辛辛苦苦为了“营造”一个多方代表的氛围的人,好好地看看党章里关于“民主集中制”的一些内容,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没有民主的集中是什么?或许更应补充清楚:必须是真正的民主,而不是“被民主”。
同时,在我们这些大学生对“被就业”这个名词感到困扰时,老师们在这个月或许也被“被”了一次,最近,教育部领导表示:实施绩效工资之后,教师整体工资略高于公务员工资。此番言论一出,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强烈质疑,不少老师更是直接地在网上“晒”工资,证明自己的是“被高工资”了,甚至有人道:“教师比公务员工资高是2010年最大的谎言”。一些人想让老师、同学们“被接受”,结果往往是遭到更大的质疑,甚至是降低了有关部门的公信力。
实话说,我们中国的民众都是乐观的,他们遇到挫折往往能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去化解,如今多了这个有用的“被字结构”,人们更是多了一个排解不快的利器,有什么烦恼,说一次“被**”后,苦笑几声,叹道“生活很marvelous”,就能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