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0新年钟声的敲响,企图仍沉浸于青春之梦的80后们猛然惊醒:咱也奔三了——原来咱也不年轻了。孔子说三十而立,于是让千年以来上至皇帝老子下至平民百姓都把三十而立当作追求的目标。这股潮流一直延续至今,曾经自诩天不怕地不怕的新人类80后,如今也不得不面临现实与理想碰撞的最后期限。
中国的每一个十年都有自己特殊的印记,而80后正是改革开放鲜明旗帜下的“特殊产物”。由此相比90后与70后,有着更深的时代烙印。留在他们青春记忆深处的,是日新月异的环境变迁,是席卷而入的物质洪流,是声色犬马的新鲜世界,是迷茫无知的狂欢岁月。正因为他们是伴随着中国崛起的第一代年轻人,便从小生活在人们与时代的审视与观察之下。他们曾经经历过“垮掉一代”的苛刻批评,也经历过08年地震后受到的赞扬与重新审视。而立之年的到来,标志着他们的长大成人,真正负担起社会责任的时刻到来,也标志着80后能否真正扛起时代大任的时刻到来。
何以为“立”?不少人认为“立”的标志是有车有房有工作。的确,如果经济物质上难以自立,便更勿论其他。80后面临的世界貌似自由,实质上受到世俗与时代洪流的双重束缚:金钱、工作、地位与家庭都是必须接受的挑战;你追我赶的丛林竞争造就了不进则退的生存压力;而崇尚物质的社会让人不知不觉成为物质的奴隶;再加上如今集体蜗居的态势,于是乎,80后的青年几乎无一例外奔上了为生存与家庭卖命的道路。曾经的小资与理想只是年少迷恋的传说,高薪和房子才算是真本事。物质基础打得不牢,高唱自由只会被人当作傻瓜。更广义的社会传统上的“立”更包括了对家庭的责任:对父母的赡养,对美满婚姻的维持,对儿女的抚养教育等等,都需要80后拥有更加成熟的心态与能力。
然而,到达而立之年的80后却面临着种种“难立”的尴尬:竞争激烈,工作不好;资历不足,薪水太少;房价高涨,在家啃老;恋爱泛滥,良姻难找;育儿价高,爹妈苦恼;信仰缺失,满地鸡毛……曾经多少远大理想与抱负,在现实面前早已烟消云散;曾经最为鄙夷的东西:金钱,却以残酷的方式占据了心灵一方。如今的社会环境使80后自顾不暇,巨大的就业压力、“房奴”、“孩奴”等多重压力让从小生活丰裕的他们望而生畏。车、房、工作已让他们筋疲力尽,儿女婚姻极力逃避,父母却成了他们的避风港。日前,由《法制晚报》联合智联招聘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30岁“80后”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生存压力大,生存状态并不理想。对比起70年代出生的人,80后工作更不稳定,压力也更大。面对此情此景只能一声哀叹:曾经是幸运的一代,如今却成了“立”不逢时的一代。于是人们又不禁感概:80后30难立,怕是难成大气了。
可是,脱离这些有车有房妻儿美满的硬性要求,脱离一贯的世俗期望,脱离孔子时代的标准,我们仍旧能从不少80后身上看到坚强的自立精神。曾经备受争议的80后作家们逐渐展现出更成熟的社会责任感与世界观;80后的运动员们体现出坚毅卓越的素质;无数80后的打工一族游走于高压环境中兀自坚强,蓄势待发;更有无数80后的大学生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推进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坚力量。80后一代尽管在温室中长大,但他们的成长之路同样充满艰辛与奋斗。难立并非代表不立,而是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拿父辈一族的标准来衡量如今80后的成就是不合理的,因为社会环境与制度早已天差地别。很多情况下,他们并非是“不独立”,而是别人赋予他们更多的期望。80后应有自己的标准,有自己的风格,他们也必将创造出有别于父辈的成就。
再者,相比起物质上“立”,精神上的“立”显得更为重要。精神上的“立”,应是有自己比较成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有自身明确的志向与目标,能脚踏实地不骄不躁地向其奋进,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与价值。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一种真正的主人翁心态站立于自己的人生河流之中。面对而立之年,80后应当奋力撕开“迷茫”的标签,抛开“难立”的社会成见,坚强的走上只属于这一代人的人生路,创造只属于自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