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驳《冷眼看高考文言作文》

文字:天弘骑士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7-03 点击数: 分享至:


  广外新闻网网评天下栏目在6月30号刊载的一篇名为《冷眼看高考文言作文》的文章,提出作者对如今社会热捧高考文言作文的两个疑点,并表达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些观点。笔者细读之下,对该作者的许多观点产生了较大的疑问,希望读者或者作者本人能够“醍醐灌我之顶,不吝赐吾以教。” 

  作者从民众对高考、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出发,引出今年江苏高考出现的一篇名为《绿色生活》的高考文言作文,反思近年来高考文言作文的风潮,提出对当下古体文(作者似乎认为当下古体文的技术含量很高)属于写作创新还是高考作文的历史倒退的疑问,最后写出作者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人历来给予高考和高考语文以极大的关注。作者说外国人是不能理解中国的高考制度,这也是当然,假如这位外国人的祖国的人口和中国一样多,应该就会有这种感觉了。笔者认为,在没有想出一个能够适用于一个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的人才选拔体系,任何轻言放弃高考制度的说法都是有失偏颇的;而对比其它科目,语文的关注程度较高,恐怕并非是作者所推测顺沿古代科举的惯性,而是因为语文不但“内在地”———即是民族本质(即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地域、共同心理)与我们中国人密切联系,也在于“外在”------即是学习生活上的需要。虽然说每一学科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对一些纯粹高端科学理论存在求知需求性。简单来说,作为一位普通网民,总不会每天在网上探讨物理的量子力学、化学的催化理论吧。除了专业人士或者感兴趣的人之外,大多数人对人文社科比对自然科学更感兴趣。而对比之下,历史和政治虽属于人文社科,但这两者,比起语文来,存在较强的客观性、理论性和专业性。而在语文中,选择题和阅读填空类的题,往往也乏人关注,然而作文,作为在诸多考试科目和考试试题中最能表达如今考生的个人观点和想法的题目,自然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以上所提到的,都决定高考作文的受高度关注性。

  作者在第二段联想到今年来高考文言,甚至甲骨文写作的现象和写出自己对《绿色生活》的看法,此段末尾,作者感慨高考作文的技术路线化,提出整篇文章讨论的重点,即是作者本人的“古体文=创新=高分?”“艰涩难懂=水平高=弘扬传统文学?”两大疑点。

  在第一个疑点中,作者在破论中说“将文言作文视同创新,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些偏颇”,而在立论中说“是用老祖先的文字写作,充其量只能是“复古”,而谈不上创新”。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以为,作者只看到时间的作用,即是以方法存在的时间来衡量是否创新,侧重于时间纵向的比较。百度百科上解释说“创新就是在原有资源(工序;流程;体系单元等)的基础上,通过资源的再配置,再整合(改进),进而提高(增加)现有价值的一种手段。”由此可知,创新不是说手段方法存在时间的早晚,而是用这种方法或者其他原有资源,能让人惊喜地(比如很高效率或者很好的效果)达到目的。用老祖宗的文字来写作未必不是一种创新。现代文言文写作利用古代文字的特点更加简洁扼要地表述观点,像《赤兔之死》、《绿色生活》等高考文言文,采用让人眼前一亮的体裁和考妙绝伦的题材,写出一篇既有思想又十分切题的文章。在众考生用白话文写作时,某些考生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途径并且更好地完成写作,这难道不是一种创新吗?难道一定要让存在的时间来决定方法手段的创新性吗?如果那样,于丹解读《论语》、《庄子》来指导我们当下生活不是毫无意义了吗?利用《孙子兵法》的计谋策略来经营管理的现代公司也变成复古守旧了吧?

  诚然,在当下的社会,由于时代背景的改变,我们肯定不能完全使用文言文。但研究文言文是十分有必要的。追捧文言文并不意味文化的复古主义,而是说明在当下的社会里,人民越来越认识到文言文的魅力,这一方面是因为文言文乃是中国五千年的思想文化的凝聚物,其记录并且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和代表;另一方面,人民似乎认识到文言文这种体裁本身的魅力。诚如作者文中所言“它给当代人的价值不仅仅是文字本身,还有它身上的那些历史的味道。就如古董一样,只有在某个年代出品的才显示出它的价值,而现代的仿造品归根到底只能是形似,而没有那个历史附加值。”虽然到现在,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很自由顺畅地阅读文言文,但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其他传媒上,文言文或者古体诗,成为人民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如一些讽刺贪官和其他不良社会现象的文言诗文,往往将人民要表达的或讥或讽或赞或誉的目的更加淋漓展现,成为类似杂文的一种样式。作者提到文言的发展历史,尤其强调新文化运动时文人学者的白话文改革的努力,来说明当下民众“追捧文言文”的行为不当。对于作者这种说法,笔者是极端不认可的。首先,新文化运动推动白话文的改革是出于考虑到在当时,“文言文”类的语言文字严重阻碍人民思想的表达,和影响到经济政治的活动,即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语言严重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其次,从哲学层面分析,语言或者其他思想文化是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时代发展要求语言文字必须适应。因而可以知道当时的文言文改革是势在必然。作者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认识现在已经早已不是白话文运动时的社会。换言之,在如今这个白话文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再怎么追捧文言文也不可能造成文言文全面恢复的后果。作者说看到现代人追捧文言文现象的前辈们会扼腕叹息,只是,这些或许已成一抔黄土的前辈们,能够预见当今的社会,能够判定文言文对于二十一世纪社会的意义吗?

  而对于《绿色生活》的评价,作者认为“王云飞的《绿色生活》左读右读,表现出来的始终只是技术含量,只因改卷老师爱才心切,遮蔽了对他们方面的评价,冠以“创新”的评说,实为不妥。”,这个说法与后面的话语“笔者看了几遍《绿色生活》,确实也承认这个高三小伙子能娴熟地运用文言、生僻字、引经据典而成文,此等能力超乎我的古文修养,我自愧不如。”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只是技术含量”与“此等能力超乎我的古文修养"似乎有点针尖麦芒的味道。或者,只是我没有体会到作者话语背后的反讽味道?对于前一句话,我甚至有点怀疑作者有没有认真看那篇文章,江苏2010年高考作文是“请以“绿色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而经由“中国教育在线”诸位老师和专家的解读,主要是写什么是绿色生活和绿色生活的方式,我记得很清楚的一点是“我的绿色生活,表层的可以写你在具体的生活中的举措,深层的可以写心灵的绿色。”而《绿色生活》的原文,不到直面了当代社会存在的环境问题,表现作者对时事热点的关注还写出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和态度,体现作者的时事思考,这至少说明作者的理性思考能力和作文审题能力是很强的,而这篇作文的文字,也显示出作者的出色的文字能力。而又从外界诸多评价来说,无论是资深的高考作文阅卷专家,还是学术水平较高的文献学教授,一致给出积极评价。林同学认为这“始终只是技术含量”,未免思想流于表面,评论有失公允吧?“只因改卷老师爱才心切,遮蔽了对他们方面的评价,”这也是我不能理解的,既然一个人有实实在在的本领和能力,又拥有把他这种能力表现出来的“技术”,这不是很好吗?这又不是什么“有才无德”的问题。

  然后转到疑点二“艰涩难懂=水平高=弘扬传统文学?”的问题。林同学首先说“大众还有一个倾向,认为能用文言文写作的学生古文修养极佳,极度符合现今高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并说担心大众在这种追捧文言文现象同时显示出一种盲目崇拜。能用文言文写作的学生肯定是具备一定的古文修养的,一个从未接受过文言文教育(包括学校所教和自身所学)是不大可能写出文言文来的,而蹩脚的文言文一望即知。古文修养好的学生,将来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但林同学引用话语提到的两个程度副词“极”,“极度”,笔者对其来源表示怀疑,多年来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的不同看法表明,迎合绝对的或者偏绝对的说法都不大可能成为大众的倾向观点。“我相信即使这个教授将他辛苦整理出来的注释公诸于众,能读懂读顺的人还是少数,那这篇作文还有什么意义?”能让一篇值得人们探讨并且由此得到启发的文章浮出水面,这应该是高考的一大贡献。任何作品,都不可要求每一个人都读懂。一部作品不是应为所有的人读懂了才有意义,而是有些人能够读懂全部,有些人能够读懂一部分,有些人暂时没有读懂。读懂了的人还能够从这样作品中对比自己的思想,读懂一部分的人能够持续的从中吸取养料,读不懂的人能够从读懂的人获得这部作品的滋养,譬如《易经》、《查拉图拉如是说》之类的书。这番话并不是对这篇《绿色生活》的赞誉之词或者盲目崇拜,而是假如若干年后,这篇文字的作者王云飞能够在融汇古今的基础上写出好书,这样的评语是受之无愧的。林同学在倒数第二段结尾觉得对王云飞赞誉有加的文献学教授在“显示求才若渴姿态,自我炫耀”,这未免有点人身攻击的味道?希望是笔者会错意。

  在文章尾段,“文言文作为逝去的语言,应用于当今社会,已经起不到约定俗成的作用,何来弘扬传统文化?”林同学在此用反问的句法否定文言文在当代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未免有失偏颇。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诚如我前文所说------是我们中国人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一道必经之径,一个中国人想要真正了解《易经》,不去阅读原文是不可能的。只有将最原始的文章语句纳入我们的脑海,结合我们的亲身经历或者考量他人的行为做法,然后运用头脑认知思考辨别,最后在实际中运用,才能真正了解到作品或者文化的精髓,而某些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友人,也阅读一些浅易的文言文,甚至某些外国汉语教员或汉学家,开始创作一些文言作品,这对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岂无益哉?”林同学似乎还看到像王云飞这样在古文修养较好的学生的古代文献研究的潜质,但要明白,要达到那个目的,其背后技能的获得往往在于更高强度地学习古文,通过文言写作增进对文言的感知了解,是一道必须通过的门。而高考文言作文作为一个激励平台,愿者为之,既能借以促进语文作文学业,又能使他们更早的接触文言,同时获取白话与文言背后的精髓思想,他日以弘扬传统文化,何乐而不为? 

注:

林炜娜《冷眼看高考文言作文》链接http://www.gwnews.net/article-62547.htm
王云飞《绿色生活》链接http://wenku.baidu.com/view/d8fb793567ec102de2bd89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