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高考,各种新闻层出不穷。整个国家对高考的关注程度异常地高,想来是外国人不能理解的。也许是顺延我国古代科举的惯性,大众对语文这个科目的关注也超越了其他科目。高考第一天的上午,“神通广大”的网络便将各地高考的作文题目“搬”上来,随后就会有各式各样的高考作文范文被摆上网供大众参考。然而我从来没见过谁将数学最后一道难题搬到网上来讨论,也没见过谁津津乐道历史、政治、物理、化学这些学科的满分答案,这种对作文超级关注的种种微妙的心理都让人无从把握。今年笔者也注意到这样一条新闻“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出现一篇奇文。文章通篇用文言文写成,还用了大量的古字,就连古典文献老师也难看懂的作文,光注释就写满了4页。”当然,这个学生很快也就露出水面,王云飞——一个平凡的高三学生一下子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赞誉之辞霎时间里三层外三层包围住了他。接下来,正如我预料的,他被破格录取了。
文言文这些年火了。自2001年那篇文言文《赤兔之死》掀起文言作文热潮之后,据说还有用甲骨文写作的!今年看了“古文奇才”的那篇确实不好懂的文言文《绿色生活》后,有那么一刻确实让我这个中文系的研究生有点沮丧,但我很快就释怀了,人家专门研究古典文献的教授都要查资料才能看得懂,何况区区一个专业不是古典文献学学的中文系研究生呢?更不用说其他民众能否看懂。但在怀疑自己的同时,有一个想法不由自主地涌上我的脑袋:“高考作文也改走技术路线了!这种有技术含量的作文,究竟是高考写作回归传统写作的创新,还是高考作文黔驴技穷走投无路之后的历史倒退呢?”
疑点1:古体文=创新=高分?
这些年在各行各业所提倡的“创新”精神也一样地延伸到高考作文领域,如何出奇制胜勇夺高分成了许多考生想破头的事。笔者也多次参与了语文高考的阅卷,尽管作文的评判在各个方面分出不同等级的的标准,但只要是表现出某方面的新意,无论是题材的创新,体裁的创新,观点的创新,总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跨界”提高整体的分数。古文作文连年受追捧,连续成为高分作文甚至是满分作文,与这个原因也不无关系。
但是,将文言作文视同创新,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些偏颇。现在用文言作文,是用老祖先的文字写作,充其量只能是“复古”,而谈不上创新。追溯一下文言文的历史,应源于先秦时代,本来是我们古人的口语,后逐渐变成了书面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与文言文书面语的距离越来越大。自唐宋以来,白话书面文陆续出现,学者们主张书面语同口语相一致的呼声不断高涨,乃至到了五四时期,胡适发出了“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号角,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陈独秀、鲁迅等人也纷纷加入到这个行列,从而形成了当今“文言合一”的现代文。如果这些前辈泉下有知,看到这么多人追捧高考文言作文,估计都要扼腕叹息了。
文言文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过去时代的语言,它给当代人的价值不仅仅是文字本身,还有它身上的那些历史的味道。就如古董一样,只有在某个年代出品的才显示出它的价值,而现代的仿造品归根到底只能是形似,而没有那个历史附加值。
高考作文最能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其中包括遣文造句,思想内容,逻辑思维,个人风格等等,只有这些方面俱佳的文章,才能勇夺满分。王云飞的《绿色生活》左读右读,表现出来的始终只是技术含量,只因改卷老师爱才心切,遮蔽了对他们方面的评价,冠以“创新”的评说,实为不妥。如果有学生能用“90后”所擅长的“火星文”写作,才算是理论上的“创新”。但我想,如果真有学生用“火星文”写作,估计会被阅卷老师视同零分。
疑点2:艰涩难懂=水平高=弘扬传统文学?
大众还有一个倾向,认为能用文言文写作的学生古文修养极佳,极度符合现今高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笔者看了几遍《绿色生活》,确实也承认这个高三小伙子能娴熟地运用文言、生僻字、引经据典而成文,此等能力超乎我的古文修养,我自愧不如。但也隐约地担心,大众在捧高王云飞的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盲目的崇拜。
首先,古体文并非都是艰涩难懂的。比如大家熟知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杜牧的《阿房宫赋》,以及2001年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只要有接受过文言文教育的学生才明白如是。但《绿色生活》光是那些奇形怪状的古字,如“牛湩[dòng]” “豜豭[jiān jiā]”“ 啮毚臑[niè chán nào]” “闠闠[huán huì]”“ 彍[guō]弮[juàn]”诸如此类的生僻字多达三四十个,确实让人如云里雾里,实在弄不清楚作者是展实力弘传统,还是故弄玄虚?
其次,一篇要古典文献教授回家找资料做4页注释才弄懂的作文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能说明这个高三学生水平远远高于这个古典文献教授?还是说明了这个作文本身有艰涩难懂的嫌疑?高考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这个绿色生活的话题也并非什么高深的论题,我相信即使这个教授将他辛苦整理出来的注释公诸于众,能读懂读顺的人还是少数,那这篇作文还有什么意义?古典文献教授在公众面前称赞这个文章,还说这个学生的水平可以直接攻读古典文献的研究生,除了要显示出一种求才若渴的姿态外,是否也有自我炫耀的成分。
最后,回到弘扬传统文化这个宏大的命题上来。将文言作文当做是传统文学在当今社会的复兴,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语言的属性之一就是约定俗成,文言文作为逝去的语言,应用于当今社会,已经起不到约定俗成的作用,何来弘扬传统文化?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如果能将这些技能应用于古代文献研究,让我们对历史知道多一点,深入一点,全面一点,那才是真正地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