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60.5万奖金到底该不该给?

文字:本网评论员 范明静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9-06 点击数: 分享至: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热议:东莞虎门某校的学生,因考上清华大学,改写了该镇中学没有学生直接考入北大、清华等顶尖大学的历史,当地政府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奖励。再加上该生母校、户口所在的社区、居委会等给予的奖励等,该生共获60.5万的奖励,可谓一夜暴富。因此社会上对这60.5万该不该奖励,以及该奖励多少议论纷纷。

  地方政府对该生进行奖励,一方面是对该生十几年来所付出的努力作一种物质上的鼓励,毕竟考上名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长时间努力的。另一方面,想必政府也是为了激励后来者,让那些有志于考清华北大的学生更有斗志,以期培育出更多的清华北大生,将来可以服务于当地。从这两点来看,政府奖励考生无可厚非。但笔者只是认为,政府的奖金有点过重了。

  首先,一个国家的进步,不是单靠几千几万个清华北大生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十几亿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这几十万的奖金,改变的是一个学生的命运,但如果这笔钱投入到我国的一些教育资金贫乏的地区,改变的就是成百上千学生的命运,提高的就是一大群人的素质。我国的贫富差距明显,并成逐年扩大的趋势,地区教育需要地方财政支持。地方财政丰盈,教育投入就会相应增多。然而现实却是:某些地方政府连建立一栋新教学楼的资金都筹集不齐,而某地方政府却大方地将60万放入一个考生口袋上,这样悬殊的差异,势必会让人觉得不公。

  再者,是对所有清华北大生心理上的影响。其实广东算不上教育强省,从全国范围来看,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人数也不是很多。其他省份考上清华北大学生的人数,远多于广东,同样是清华北大生,但这些学生却没有能够得到如此丰厚的奖励?“我也是清华北大生,为什么我就没有60万的奖励,是因为我出生的地方不富有吗?”这也许让考生在心理上觉得不公平,而且,也许无形中彰显了地区差异和身份差异,从而使得那些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心理落差更大。严重的可能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当然,对于那些出色的人,社会给予肯定是必要的,但是笔者认为这笔重金奖励来得太早,会助长学生的功利心理。某学者曾经说过:高等教育可以赋予大脑逻辑、推理、论证等复杂的能力。这就好像是一种思维的标记,这种标记远远重于学位的标记。在当今社会,接受高等教育,如果说我们只是为了追求的思维的改变,未免有点太理想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功利,我们读大学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以获得高收入。但是,如果让这种功利性过早蔓延,可能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学生应该明确,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奖学金而去,而应以我们自身发展乃至国家发展为基本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