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以北大为首的七所名牌高校、包括北师大、北航、南开、厦大、复旦、港大宣布明年将联合进行自主招生考试,网友戏称这七所高校为“北约”;与此同时,以清华为首的“华约”也建立起来,当中包括人大、中科大、南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等响当当的名校。网上也传出同济与天津大学等八校也有意联合,成立“第三集团”。
在如今教育界,特别是高等教育饱受质疑的时刻,各大高校推出新的招生措施,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精神上值得鼓励。但作为一项招生政策,这种集团化的联合考试却不怎么能让人放心。两大集团的建立,恰如同网友戏称的“北约”和“华约”一样,让人看到“冷战”的阴影。非正常的竞争模式是否会在招生考试中暴露出来,谁都不敢打包票。高校声称此举只为招录优秀学生,却没考虑学生对这种形式买不买账,也没从宏观上考虑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的问题。
作为学生,最担心的就是这两个派系的高校考试时间有冲突,从以往的经验看,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是在同一天举行的,对于考生,这是否也就意味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且不论学生如何取舍,就联考这种形式就让人浮想联翩。自主招生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探索性的改造,是追求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也的确收到了不俗的效果。而如今自主招生变成了联考,统一命题,统一试卷,是否又一次陷入应试的圈套,变成了“两次高考”,继而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负担。相关招办负责人虽严词否认这种说法,但请问站着说话的人会腰疼吗?高校自己讨论得风风火火,把蓝图描绘得灿烂光明,却不知道折腾的其实是学生。减负又从何说起?
在联考上花这么多“心机”,是否就能有所突破?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并非形式的创新,而是教育资源分布的公平性。作为全国一流名校,这些高校肩负的并非仅仅是招到优秀学生,培养人才的责任。他们应该在教育导向上做一个正面的榜样。如果以一己之私便合纵缔结盟约,只会给低层次的高校形成巨大的压力,如此一来,谁能保证那些非一本的学校不会联合起来,组成“第三世界”加以抗衡?到时教育界进入“战国时代”,是否就真的能“百家争鸣”?
名校的联考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不公。无论从北大实行的“校长推荐制”还是清华五校联考,这些“尝甜头”的学生无不是来自重点高中,而重点高中则大多分布在发达城市地区。自主招生一般也是面向重点高中,名校的大门对于普通学子来说,是紧闭着的。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不但没有被缩小,名校反而致力于加大这种差距。要知道,这些大学都是全国人民养着的。最触目惊心的数据来源于经济观察网的一篇报道:北大农村学生的比例低于1%,而二三十年前,这个比例是70%,名校是否就变成了贵族学校?北大并非一个特例,全国高校的农村学生比例逐年减少,这或许才是需要担忧的地方。名校与其大费周折地搞联考,还不如多做些有实质意义的事,譬如北大清华,可以减少在京的招生名额分配给“高考大省”而不是扩招,或许这样更能赢得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