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节目在网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投票热潮。然而,江西宜春学院官网上的一则通知《对第八批“中国好人”候选人进行投票的通知》一夜之间却使关于“感动中国”的搜索热词由“投票”变成了“刷票”。先有网友提出对于江西宜春市三位入选《感动中国》候选人得票被操纵的怀疑在前,此次又有号召学生为宜春籍候选人投票的通知在后,至此,“投票门”成为宜春市委甚至《感动中国》节目的一桩丑闻已是不争事实。对于这一事件,网友们普遍表示十分失望:虽然“网上刷票”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是对于“感动中国”这一全国性模范人物的评选也难免“刷票”之嫌,实在是无法接受。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团购感动,秒杀泪水”这一可笑又可悲的现实呢?笔者认为,在这一事件的背后,有一个背景式、基础性的原因:那就是央视“感动中国”这一节目的巨大影响力。“感动中国”作为央视一年一度的重磅节目,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年,评选出了包括王选、丛飞、巴金、王顺友和杨利伟等众多精神模范,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光辉事迹也的确无愧于“感动中国”四字,的确引起了全国观众和网友们的强烈共鸣和敬佩,因此《感动中国》甚至有了“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这一美誉。然而,正是由于看上了《感动中国》的巨大感召力,不知不觉中,一个无关政治的电视节目也被“指标化”了,似乎入选《感动中国》也成为一项“光辉”政绩了。我们可以从上文提到的宜春学院官网通知中看到,“接宜春市文明办紧急通知”的字眼,可以明确读到这是市委宣传部的指示:每张票不得超过10位候选人,其中必须包括王茂华、谭良才和曾凯。而王茂华等三人恰恰就是那三位宜春籍的《感动中国》候选人。如此“明目张胆”,如此“冠冕堂皇”,可算是史上最具权威的刷票活动了。
被政绩与虚荣蒙敝了双眼,宜春市委宣传部是如此“急功近利”,如此“迫不及待”。我们不禁要问,当感动人物与地方政绩挂上了钩,中国是否还会感动?我们是否还流得出泪水?面对赫然写明“宜春籍”的投票动员通知,笔者不禁失笑:是不是只有宜春籍的人物才能感动得了宜春?《感动中国》什么时候成了《感动宜春》?感动的力量从来没有地理界限,但是官场上的地域偏见和政绩攀比却导演了这场刷票闹剧。如此下去,恐怕不少原本透明公正的投票活动也会出现“职业粉丝”了。当投票开始职业化和批量化,我们也将失去原有的激动与关注,我们也会变得麻木,我们的感情也会无所寄托。
事实上,《感动中国》实行对入选人物进行海选的投票的方式,正是体现了一种民主化的大众话语权,正是避免了通过由上而下的提名或是圈定方式来确定国人的精神偶像,而是尝试推出真正代表了群众意愿的时代模范。然而讽刺的是,一些本应在这场投票中做主的群众,却无奈成了这场投票中的棋子,却无奈地被强行代言。在民主的表壳下,有些部门还是运用自己的权力企图操纵一场“大选”。然而,笔者认为,纵然没有受到操纵,其实也无法保证这场投票就是真正有效的。事实上,很多网友对候选人物的了解亦只是停留在文字性的介绍上,这么一来,很容易出现只有经历最曲折,事迹最深远的候选人物备受青睬的现象。因此,这种表面化的投票制度实际上也会造成一种“情节”偏好的误导,因为感动并不一定需要“引人入胜”的情节,应当看到,其他看似平凡的人物,也有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动人之处,也有平凡中的不凡之处。所以说,《感动中国》的投票与评选不仅要确保其自由与独立性,同时也应努力建立一种更为科学与实用的大众评选机制。
此外,《感动中国》的这一刷票事件也让笔者联想到我国近年来诸多“造假”事件。学术论文造假,应聘学历造假,慈善捐款造假等等造假事件我们早已屡见不鲜,而一时轰动全国的“华南虎事件”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拍虎”造假秀。造假之风大有吹遍中国之势,从企业产品到媒体报道,从公共活动到政府工作,都不乏造假案例。不论造假的原因是利益驱动还是政绩攀比,这种行为都不可避免地一次又一次了冲击着公众对各种社会信息的信任底线。如此下去,必然会引发一场全社会的信任危机。而当一个社会没有了信任的纽带,各行各业还谈何发展,甚至谈何维持?不可否认,当今的中国正面临着“诚信缺失”的严峻挑战。
的确,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仅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与条件,也给中国带来了深深的迷惑。在经济利益观念盛行的今天,整个社会似乎日益浮躁:造假,炒作,造势,刷票……我们正在日渐失去往日拥有的公信力。如今再也没有雷锋,就算有,也再也没人相信。例如三位宜春的感动中国候选人王茂华、谭良才和曾凯,他们的形象就由于此次上级“弄巧成拙”的刷票事件而无辜受到影响了。刷票的同时,也刷干了我们的泪。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仅需要《感动中国》,也需要央视另一个一年一度的揭穿骗局、打击造假的节目——《315晚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真正的诚信,带来真正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