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围观改变中国

文字:本网评论员 许聪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11-28 点击数: 分享至: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凤凰女”案、赵作海案等一系列案件处理结果的公布,许多人对曾经发挥巨大作用的围观的效用产生了怀疑,一篇《围观已不能改变中国》的文章更是在各大论坛上火爆异常,围观无用的论调渐被人提起。

  在这里我不想去讨论那些极具争议案件判决的合理性,相关的法理、社会专家对此已经有过详细的说明;我也不想去讨论《围观已不能改变中国》的事实性,所谓仁者见仁,大家自会有自己的判断。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不能因此而灰心,重要的是大家不能因此而放弃。围观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围观是实现民主普世价值、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推动力,坚持围观是应有之义。

  遥想当年“邓玉娇案”、“躲猫猫案”、“韩峰日记门”、“天价烟局长”等一系列事件因围观而改变的前景,那时是多么的意气风发,那时是多么的气势凛然。然而,现在却有那么一股势力正在与围观的力量作抗衡。这股势力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枝叶繁茂、力量强大,它们不想就此退缩、崩溃,它们想击败围观之力,摧毁围观的意志。但是,在这场较量中,围观必然会胜出,因为它是公民意志对公平、正义渴求的体现,它不是一片浮云,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灰飞烟灭。

  其实,围观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挫折。由邓玉娇案引发的“录音笔门”就是一个明证。作为一名受访者当然有权利拒绝回答问题和查验记者身份的真实性,但是在公众场合公然抢夺录音笔的行为却极不妥当。尤其是这位身处高位的某省长的举动对于今后官员对待新闻媒体监督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示范效应。而某省长事后拒不道歉的态度更是令公众无可奈何(以一句不涉及道歉的话语轻松带过)。在这次事件中围观之力就未产生显著效果。但是,就是这种充满挫折的围观对于威权体制下的社会却显得弥足珍贵。现在这个社会法制还不健全,人治常常大于法治,纪检监督常常缺位,新闻媒体时常集体失语,围观就如滴滴润滑油一般,虽然量不大却能使这个社会部件正常、充分地运转,以此清除锈蚀推动前行。它又犹如一个推动大车的人,现在它还是一个孩子,每一步都步履维艰的缓缓行进,甚至出现倒退,但某一天它长大成为一名大汉后必然能推动这辆沉重的大车前行。围观又如星星之火,只要坚持下去必然会成为民主法治的燎原之势。

  正如《南方周末》评论员笑蜀那段话一样:“亿万人的围观,亿万人的目光聚焦,就能聚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探照灯,就能一点点穿透特殊利益的高墙,一点点照亮我们的现实,一点点照出我们的未来。别无选择。我们的敌人不是我们身外的黑暗,而是自己内心的黑暗,那就是我们的容易失望,我们的沮丧,我们的缺乏信心、耐心和细心,我们的缺乏坚韧,轻言放弃,乃至自暴自弃。当遭遇不公的时候,不要只抱怨命运,而需要反躬自问。”我们不应放弃,不应就此失望,它们越希望我们溃散,我们就越要坚持;它们越希望我们失望,我们就越要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