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的一栋教学楼不知不觉“红”遍了网络世界。究其原因,是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以著名服装品牌“真维斯”来命名,进而引发公众热议。如今,第四教学楼关于“真维斯”的牌匾已经取下,但仍留着墙上书写的“真维斯楼”四个大字。显然事情并未告一段落,这场大讨论也尚未平息,面对商业因素的“登堂入室”,象牙塔应当是迎还是拒?
有人认为,大学是一个在经济规律作用下的社会存在,不可避免要面对各种开销花费,不可避免地要理好自己的财。在一个“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的社会环境里,大学要做到遗世独立,难。因此冠名收钱有何不可,难道要让大学在商业社会“商亡不从周,采薇而食”饿死?也有人认为,大学永远是“最后一片经济净土”,大学要有独立发展的自由和品格,清华此举就是“卖身”,就是“大学精神的堕落”,万不可取。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关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定位与相处思考问题。
事实上,大学中的商业因素早已有之。据《广州日报》5月21日报道,暨南大学主教学楼就已被冠上了著名地产商富力公司的名字作为对其千万捐赠的铭记。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官网也表明早有14个院所、中心或者博物馆、实验楼等楼宇因冠名所得捐赠金额共7.5亿余元。不可否认,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一种学校和企业的“双赢”结合。对学校而言,以建筑物的命名权换取企业赞助和捐赠等财务支持,这几乎是成本为零的好生意,虚名换实物,不换白不换。对企业而言,资助大学的建设发展与师生福利,本身就是一件体面的慈善之举,加上以企业品牌命名长留大学之中,透过五湖四海的学生、访客进行宣传辐射,不知远胜过多少电视广告和花哨宣传。如此看来,于校于商,实是两全其美,有何不可?在一个市场化的时代,学校要生存,企业要出名,这样的共赢互利有何不是?
然而笔者认为,大学与企业,文化和经济,两方之间的确应有一个“合理间距”。在一个正常发展的健康社会,其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是永远不可混为一谈的,否则必将引发经济的滞行,政治的混乱,文化的畸型。夸张试想之,若是真维斯成了全球巨企,成了中国纳税大头,大学是否要改名为“真维斯大学”,这是多么可笑!同样,清华是人民的清华,是文化的主力,怎能妄自菲薄委身于经济与商业?长久如此,岂不是引发各大高校盲目追求资金支持与本校商业知名度的热潮,试问这是一个大学应有的追求吗?少了学术探讨,多了算盘推敲,请问大学何在?
教学楼已是学校象征与师生精神寄守,冠以“真维斯”之名的确是过度商业化了,有损清华风格矣。事实上,清华其它楼被企业冠名的也有,但是通常都是特定行业冠名特定专业。比如新闻学院的楼是宏盟楼,宏盟是一个广告传播集团;新建的清华-罗姆电子工程馆,罗姆也是电子类的企业。而且这些都是给特定专业捐的,而非捐给一校的教学楼的。前文提及的牌匾上书:“真维斯作为休闲服装市场的领军企业,始终以社会责任为己任,不遗余力地回馈社会,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国力”。此类自身推广无可厚非。但有此牌足矣,冠名于楼则的确过火。因此,学校应当以更适合的方式为资助企业做好推广,在细节与局部上做好宣传,而不是摊上赫赫清华的整体形象。
若问为何“真维斯楼”如此走红,这与社会与舆论背景有关。不必自欺欺人,某教授一句“40岁时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表明如今的大学开始变味。单薄的大学,实在难以抵挡商业浪潮与价值变迁的冲击。正因如此,清华一事只是被人们对大学前途的忧虑所点燃的一根导火索而已。清华可以说是中国大学中的“班长”,而今冠以“真维斯”,的确损伤了多少精神向往。纷争背后隐喻着一种社会心态:谁都可以媚俗,但大学不能,否则我们这个民族的精气神或将无所归依。在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学如何在其中遨游自如而坚持秉承使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