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11号,深圳体育场内充满着失望,球员的失望,教练的失望,球迷的心痛,笔者心里也和其他球迷一样心痛,为什么又输了,难道输已成中国足球的常态?我不禁拷问。赛后,数千球迷围在球场外发泄自己的不满,用闻名遐迩的“京骂”来招呼国足队员。这种谩骂自己国家球员的行为让我更心痛,输了球难道能怪球员不拼吗?这样一沉百踩有何意义。 更有极端球迷把愤怒发泄到新教练卡马乔身上,虽然笔者也不看好他,但也认为不能怪他。他才上任一个多月,就算是神仙也不可能改变中国足球,况且——他不是神仙。球迷们如此精力充沛谩骂成风,还不如静下心思考中国足球的出路。
笔者认为是中国足球的大环境害了中国足球。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不改善,长此以往,中国足球又怎么能实现习近平副主席所希冀的那样夺得世界杯冠军呢?中国足球大环境之差已经到了留不住球迷,留不住优秀球员,留不住投资商的境地,中国足球危乎!
良好的足球环境意味着良好的足球生态,足球产业的方方面面都处在循环再生的状态。源源不断的球迷涌进球场,公平公正的赛场氛围,廉洁高效的决策层,良好的足球训练体系,很多优秀的明星球员,精彩激烈的比赛,足够的关注度,这些都构成了良好足球大环境的种种元素。同时,这些元素是环环相扣的。相辅相成的,缺了哪个环节链都可能使整个足球大环境陷入恶性循环的阶段。而当今的中国足球恰恰陷入了恶性循环的阶段。
首先,中国足球缺乏公平公正的赛场氛围,“假赌黑”已严重侵入了中国足球的机体。假球,赌球,黑哨,从中国足球职业化开始一直都围困着中国足球。近年来,中国足球开始清理这些毒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中国足球的黑势力被清除,一大批舞弊营私的球员,官员,裁判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赛场氛围有所改善。但是积弊之深并非一日之功就可以清除。
就拿裁判问题来说,由于一些有经验的裁判被刑拘,中国足协年初提拔了一大批年轻的裁判补充,但是这些年轻裁判的执法水平依然让人不敢恭维,错判、误判满天飞,直接影响了比赛的可看性。在辽穗之战中,正是现场裁判判定出现软勺、偏勺的情况,才引致双方球员的不满、情绪失控,穆里奇因此卷入冲突而被中国足协禁赛,并产生退意。假如当值裁判控制比赛的能力好一点,判罚再准确公正一点,无论足球比赛多激烈,双方球员都不会发生冲突。裁判在足球比赛中起到调节器的作用,如果裁判的水平低劣,不能控制好比赛,那么,出现球场暴力,影响比赛质量的窘迫情况就在所难免了。
试问,赛场上,每个球员和球迷都觉得自己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窝了一肚子火,还会有人会把看足球当做快乐的事吗?还会有人进球场看球吗?还会有人会好好踢球吗?还会有投资商积极投资吗?欲改善中国足球,首先要培养自己优秀的裁判,这样才能保证精彩公平的比赛。有了公平精彩的比赛,还会怕比赛得不到关注吗?
其次,中国足球缺乏廉洁高效的决策层,导致一系列的管理乱象出现。在谢亚龙南勇时期,中国足协就是一个烂掉的柿子,最高决策层仅为眼前利益着想,祸害了中国足球十多年时间。球员进国家队要交进队费;来了一个“坑爹”的福特宝,结果导致5000万国有资产不知所踪;由于决策上的短视,忽略完整青训体系的建立,导致中国足球人口从十年前的几十万人减至去年统计的7000人;选材面变窄了,球员青黄不接,直接影响了我们足球水平的提高;在所谓的选帅问题上瞎折腾——在十年时间内,中国足球就换了六任主帅,平均在位时间还不到两年,基本上,一次大赛成绩不好,主帅就首当其冲,成为替罪羔羊。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足没有一个稳定的人员组成架构,没有统一的战术策略,没有优秀的球员,试问,这样的“三无国家队”会出好成绩吗?没有好的成绩,就不会有人关注。对于球迷来讲,谁会关注一个总是给自己带来挫败感的队伍,没有了球迷,媒体也就不会跟着来了。媒体不直播,联赛赚不了钱,哪里还会有人有热情去振兴足球、踢足球?在中央领导开始重视足球的发展之后,韦迪做出了一些拨乱反正的措施,青训计划也开始了,但要改变管理层的不合理结构,营造一个廉洁高效的管理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则,中国缺乏完整的青训体系,现今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依然是市场加计划双轨模式,或者足校、各俱乐部队的青年队、各省市的青年队三位一体的模式。当然这和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大环境有关。球员一方面归属于本单位,还归属于地方体育局,这给中国的球员流动转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韦迪推动的百人留洋计划中,球员的归属就出现了这样的麻烦。外国俱乐部希望球员归属预期俱乐部私有,而提供娃娃的中国的地方俱乐部,各体育局在球员归属不作完全的让步,谈判甚至一度僵持。后来中国足协做了巨大的让步才最终没有让计划流产。
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和西方国家是不接轨的,因为西方的经济模式决定了其球员的培养完全由市场决定,球探加上青年队就组成了其青训体系。球员的买卖也很自由,这就降低了埋没人才的机率。当然,中国和西方国情不同,中国人做事如果没有政府支持什么也做不了。就像成都和深圳两支足球队,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现在只能在中超联赛中苦苦挣扎。也许邻国的经验更适合我们——前段时间,一段日本小学生足球比赛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这场两支小学六年级学生队进行的比赛打得酣畅淋漓,小家伙们个个稚气未脱,但他们技术细腻、配合默契、传接精准、攻防流畅,很多中国足球圈内人士看了颇为佩服,“太厉害了,有几个日本小学生在技术层面上,比我们成年队,甚至一些国奥队球员都要强。”而这只是日本小学联赛!更值得一说的是,这种级别的比赛竟然受到极大重视,现场解说充满激情,赛后还有记者采访。在日本这样的比赛有很多,日本足球成功,与其走在亚洲各国前列的青训体系不无关系。
和日本一样,韩国足球强调对抗、简单实效的踢法,这在他们的小学员身上也卓有成效。韩国是亚洲青年足球的霸主,已经11次夺得亚青赛冠军。韩国足球的青少年足球联赛体系,甚至走在了日本足球的前面。当扎切罗尼向日本足协提出全年赛制的青少年联赛方案之时,韩国足协已从2009年开始完成了这方面的转型。2010年,韩国参加全国小学联赛的有近280支球队,参赛球员达7000多人。这就是人家的足球人才储备,在韩国,某一年龄段可能有几百支队伍,中国在每个年龄段最多只有十几支队伍。日本球员更是从小就进入注册体系,据说是出于保密的考虑,目前公布的只是2008年日本足协的统计,那也足够吓人的:日本高中年龄段15至18岁注册球员为153047人,初中年龄段12至15岁注册球员为236514人,12岁以下小学及儿童球员不计其数。
由此,笔者认为,中国足球的希望在基层,中国足球的未来在校园。令人不安的是,中国在校园足球这一领域得到的政府和民间支持太少。也许王健林的十亿捐款可以改变这种格局。中国如果能有大量的优秀球员,成绩好的话,自然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就像兵乓球一样。成绩就是硬实力!
最后,中国足球最令人担忧的就是联赛关注度低,比赛商业运作不成熟。相比于欧洲五大联赛的高关注度,成熟的商业运作,我们的联赛就像刚学习走路的小孩。在欧洲,特别是在英国,足球就好像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其球队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比赛转播费,像曼联这样的超级球会去年的转播费收入甚至达到1.4亿英镑,相当于整个中超联赛球队一年投入的三倍。而我们赫赫有名的央视居然连本国的足球联赛都不转播,宁愿去转播欧洲五大联赛。没有了央视这个大平台,中超联赛又怎会有大发展呢?球会没有转播费收入,又怎能支持球会的正常“造血”?所以,笔者认为,提高联赛的关注度是中国足球的的命门。
只要中国的足球人下决心为中国足球奋斗,营造一个良好的联赛氛围,作为球迷,我还是对中国足球的腾飞充满希望的。中国足球队绝不是东亚病夫!笔者也奉劝某些球迷别对中国足球失去信心。